万事之始|专家却评价甚高:不称臣,华夏必沦陷,李渊反隋不惜向突厥称臣


万事之始|专家却评价甚高:不称臣,华夏必沦陷,李渊反隋不惜向突厥称臣
文章图片
唐高祖李渊像图片来自网络前言
公元617年 , 李渊起兵反隋 。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 李渊和突厥结盟 , 并向其求援 。 按常理来说 , 如果向盟友求援 , 自然是希望对方出兵越多越好才是 , 可是 , 李渊却在突厥仅派500骑兵助战的情况下 , 不怒反喜!
李渊和突厥的结盟是付出了大代价的 , 以至于不惜向突厥称臣 。 史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李渊是否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 , 但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中却说:独唐高祖起兵太原时 , 实称臣于突厥 , 而太宗又为此事谋主 , 后来史臣颇讳饰之 , 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 。
既然史书中没有记载 , 那么 , 我们能否从史书中记载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些迹象呢?
万事之始|专家却评价甚高:不称臣,华夏必沦陷,李渊反隋不惜向突厥称臣
文章图片
唐高祖李渊像图片来自网络历史背景
隋炀帝自南下江都以来 , 隋朝在北方的局势愈发糜烂 , 在大业十三年 , 仍然奉隋朝为正统的只剩下关中、洛阳和太原这三地了 。
关中地区虽然仍有重兵把守 , 但是随着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凉州 , 大量的隋军西调去镇压薛举父子 , 关中兵力空虚;洛阳王世充虽然有反心 , 但是却被李密的瓦岗军压制的喘不过气来 , 也无力西顾 , 这就造成了关中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 , 如果此时起兵反隋 , 正是时机!
可是老练的李渊仍在犹豫 , 他在担心什么呢?北方的突厥 。
李渊作为太原留守 , 最大的责任就是抵御突厥 。 如果自己起兵反隋 , 西攻长安 , 太原就会兵力空虚 。 一旦突厥趁虚而入 , 以太原区区留守兵力是根本阻挡不了突厥铁骑南下的步伐的 。 而且 , 突厥还扶植了代言人 , 封马邑人刘武周为定杨可汗 。 刘武周本是马邑鹰扬校尉 , 对山西的地理形势非常了解 , 如果由他作为向导 , 引领突厥南下 , 突厥就会如虎添翼 。
除此之外 , 李渊还有另外一层担忧 , 那就是进攻长安一切顺利还好说 , 如果战事不顺 , 突厥又引兵南下 , 自己就会陷入进退失据的两难境地 。 所以说 , 李渊在反隋前期犹豫不决 , 并不是他不想反隋 , 而是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
可是时不我待 , 战机稍纵即逝 。 如果错过了这个好时机 , 待到隋军击破了薛举父子 , 王世充击败了李密 , 自己即使想要攻打长安 , 也会受到关中、洛阳和突厥三面夹攻 , 必败无疑 。
万事之始|专家却评价甚高:不称臣,华夏必沦陷,李渊反隋不惜向突厥称臣
文章图片
【万事之始|专家却评价甚高:不称臣,华夏必沦陷,李渊反隋不惜向突厥称臣】图片来自网络李渊为何要与突厥结盟
就在李渊纠结之际 , 刘文静向李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 据《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 , 资其士马以益兵势 。
刘文静向李渊进言可不是像史书中记载的这样简略 。 他向李渊提出的方案是要通过与突厥相结来试探突厥下一步的动向 。 如果突厥拒绝 , 那就意味着突厥仍然对隋炀帝保持着幻想 , 李渊就不起兵反隋;如果突厥同意 , 那就意味着在李渊起兵时他们不会趁势南下 。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 , 就是突厥如果同意 , 由他们豢养的刘武周自然不敢违逆主子的意图 , 擅自攻击太原 , 李渊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起兵反隋 。
李渊认为刘文静的提议很好 , 于是就派刘文静作为全权大使与突厥谈判 。 临行前 , 李渊反复叮嘱刘文静 , 对突厥兵马“无所用多”否则 , 以突厥兵那种凶残的本性 , 一旦进入中原花花世界 , 那对于中原腹地的人民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
李渊与突厥结盟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 据《资治通鉴·隋纪》:渊自为手启 , 卑辞厚礼 , 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 , 远迎主上 , 复与突厥和亲 , 如开皇之时 。 若能与我俱南 , 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 , 坐受宝货 , 亦唯可汗所择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