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砚|樊于期就是桓齮么,何至秦始皇那么大仇恨?,荆轲刺秦时的大礼物( 二 )


桓齮出现在三部史籍中的最后记述是:《史记》中桓齮战败逃走 , 之后不见踪影;《战国策》桓齮战死;《资治通鉴》中桓齮逃回秦国 , 次年还曾领兵 。
至此 , 桓齮已成绝唱 。 不久后 , 将军樊于期在燕国登场 。 桓齮是因为兵败畏罪潜逃么 , 时间上吻合 , 古音上''桓齮''与''樊于期''相近 , 因而 , 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认定:樊于期就是桓齮 。
四、樊于期是桓齮的漏洞
樊于期就是桓齮的推论虽然得到许多人的认可 , 但也有不小的漏洞:
1、为什么史官们意识不到
《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的作者都没有在二人间建立联系 。 这个不是他们疏忽了 , 而是他们认为二者互不相关 。
春秋砚|樊于期就是桓齮么,何至秦始皇那么大仇恨?,荆轲刺秦时的大礼物
文章图片
即使《东周列国志》 , 也不曾认可这种联系 。 作者仍然秉承了桓齮与樊于期是不同两人的设定 , 进而在此基础之上 , 演绎出樊于期的前半生 。
2、畏罪逃跑的理由不充分
举凡战争 , 就有胜负 。 秦国后期虽然战争的胜率很高 , 但败仗也屡见不鲜 。
对于战败的惩罚 , 史籍中鲜有记载 。 阏与之败 , 秦将胡伤没有受罚的记录;王陵攻邯郸 , 损兵折将被免职换将;王龁继攻邯郸 , 被赵、魏、楚联军击败 , 惨败而归 。 其后 , 仍出现在将军的职位上 , 所受处罚也是有限 。
此后秦国还有函谷关之败 , 李信伐楚之败 , 无非是降级、免职 , 并无性命之忧 , 也连累不到家族 。
【春秋砚|樊于期就是桓齮么,何至秦始皇那么大仇恨?,荆轲刺秦时的大礼物】反而 , 秦法对叛逃的处罚严厉 , 是灭三族的罪过 。
邯郸之战中 , 郑安平被联军包围、投降 , 其在秦的家人被杀 。 甚至险些连累国相、举荐人范睢被灭三族 。
桓齮是大将 , 对于秦国的制度应该了然于胸 。 他战败回去 , 至多削爵为民 , 畏罪潜逃 , 则要灭三族 , 孰轻孰重 , 桓齮不会想不明白 。
春秋砚|樊于期就是桓齮么,何至秦始皇那么大仇恨?,荆轲刺秦时的大礼物
文章图片
3、樊于期与太子丹应该是熟人
太子丹接纳樊于期 , 不能简单归结于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 赵国正在与秦国殊死相抗 , 但燕国此时与赵仍是敌国 。
太子丹曾在秦国为质 , 应该在此时与樊于期相识 。 当樊于期得罪秦王 , 可以逃亡的国家很多 , 但因为在燕国有旧 , 所以前来投奔 。 当太傅要求将樊于期送往匈奴 , 以免秦国迁怒时 , 太子丹才会说: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 归身于丹 ,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 置之匈奴 。 ''《史记·刺客列传》
作为秦国重要将领的桓齮 , 的确有可能机缘巧合地、在咸阳结识某位外国质子 。 但作为带兵将领的他即便曾和太子丹有过交往 , 也不能被称之为''哀怜之交'' 。 这也间接证明 , 两者并非一人 , 且樊于期在秦国时的地位并不光鲜 。
结语:
从上面的推导 , 我们既否认了樊于期主谋鼓动成峤反叛 , 又否定了樊于期就是桓齮 。 那么樊于期究竟是谁?与秦王嬴政的仇恨为何如此之大 , 双方都不肯说出仇恨的根源、互相保密的真相 , 恐怕永远地埋藏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
春秋砚|樊于期就是桓齮么,何至秦始皇那么大仇恨?,荆轲刺秦时的大礼物
文章图片
可以勾勒的事实是:
1、樊于期是个军中小官 , 很可能是秦王的卫队一员 。
2、与太子丹相识 , 且曾共同经历了某种患难 。
3、樊于期得罪秦王的事情 , 使双方都很难堪 , 都不愿公之于众 。
我们知道秦始皇一生最痛恨的就是嫪毐 , 他与王太后的关系令秦王蒙羞 , 因此 , 下手毫不容情 , 被杀被罚四千多人 。 王太后也一度被囚雍城 , 二十七位进谏大臣被处死 。
因而令双方难堪的或者与王太后有关、或者与秦王嬴政本身的宫闱有关 。 具体是什么 , 虽不得而知 , 但可断定一点:事发后樊于期无论是否逃跑 , 都将被灭三族 。 (从樊于期的表现看 , 如果能以一死换家族生 , 他不会犹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