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儿娇娘|王阳明的心学与维护自己的内心世界

王阳明的心学 , 被誉为“夜里的烛光” , 是对“心”的探索最为深刻的学问 , 据学者评价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 “真三不朽” , 为人们对其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的高度概括 。 那么 , 他是怎样维护自己的内心世界 , 并且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赞誉 , 神圣如灯塔 , 这位圣贤高在何处!看能否获得什么启发 , 在自己的内心沟通交流一下 。
好事儿娇娘|王阳明的心学与维护自己的内心世界
文章图片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 为历代儒学推崇 。 最早可推溯自孟子 , 而北宋程颢开其端 , 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 , 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 到了明朝 , 陈献章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 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陈献章之后 , 湛若水和王阳明为代表人物 , 湛若水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 , 而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 , 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
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 , 是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 “理”全在人“心” , “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 , 人秉其秀气 , 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 他的名言是:“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 只自信不及 , 都自埋倒了 。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 ”这是心之本体的“哲学化” , 也是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 , 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 。 靠格物致知 , 即“知行合一” 。 心中有天理 , 无私心 , 就好比世间有规矩 , 有规律 , 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 。
【好事儿娇娘|王阳明的心学与维护自己的内心世界】
好事儿娇娘|王阳明的心学与维护自己的内心世界
文章图片
王阳明一般称为王守仁 , 幼名云 , 字伯安 , 别号阳明 , 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 , 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 , 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 王阳明天生有特殊的气质 。 据说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 , 5岁仍不会说话 , 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 。 弘治二年(1489年) , 王阳明拜谒娄谅 , 学习“格物致知”之学 。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入仕 。 随后因受宦官刘瑾迫害 , 父子皆被贬 , 王阳明还遭刘瑾追杀等坎坷经历 。 王阳明终因平叛有功复被重用 。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 , 当心灵安定下来 , 不为外物所动时 , 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 王阳明并非天生内心强大 , 而是在逆境中修炼 , 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 王阳明在治理南赣期间 , 推行《南赣乡约》 , 倡导乡民在家则遵孝悌之义 , 循礼仪之规 , 扬文明之风;在乡则相助相恤、劝善戒恶讲信修睦、息讼罢争 , 开启了当地以道德教化实现乡村治理的先河 , 影响后世很深在他看来 , 小至族箴家规 , 大至治国理政 , 其核心理念并无二致 , 这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 明德亲民止至善 。
心即理 , 强调人的主体性 , 要求人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 , “致”是在事上磨练 , 见诸客观实际 。 知行合一 , 主张思想意识对于实践行动的决定性 , 要求人们在“一念发动处”就要为善去恶 。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 , 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 王阳明认为 , “破山中贼易 , 破心中贼难” 。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 心之所达 , 理随心至 。 王阳明心学的硬核就是八个字:此心具足 , 不假外求!
王阳明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示宪儿》 , 便是王阳明著名的教子家训 , 三字一句 , 言简意赅 , 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 , 如何做个好人 。 在今天浙东余姚姚江两岸一一王阳明的故乡 , 王氏后人仍然牢记着重孝悌、勤读书、致良知、做良士的谆谆教诲 , 并视之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 , 代代传承 。 孩子们仍然会朗朗背诵:“幼儿曹 , 听教诲:勤读书 , 要孝弟;学谦恭 , 循礼义;节饮食 , 戒游戏;毋说谎 , 毋贪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