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六代传承 手造纸推陈出新
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 , 廉江青平镇斑鸠林村青年曹灼棠在广西柳州 , 结识了在当地从事手工纸经营的西安人郭先生 , 两人一见如故 , 交谈甚欢 。 曹灼棠的祖父和父亲都会造纸 , 家里开了间油纸坊 , 他见郭先生造的手工纸质柔软绵滑、有韧性 , 遂向其请教造纸工艺 。 郭爽快应允 , 倾囊相授 , 曹灼棠找来纸笔 , 当场记下工艺程序:“用白构树皮埋于淤泥用水浸泡半月 , 取出并洗净 , 然后用木棒擂浆置池中制成;纸、水料配比:一比三百 , 水多纸簿少则厚 。 取透纱布固定木框成网 , 取浆池内致悬泘 , 置网水中慢慢捞起 , 晒干轻压纸面取出纸 。 此纸质柔软绵滑 , 千年不朽蚀 。 ”
曹灼棠一定没有想到 , 他当年记下的这份”造纸术” , 会成为曹家代代传承的“秘诀” , 当作宝贝一样保存下来 。
本文插图
晒纸
本文插图
曹毅仍保留爷爷当年手抄的陕西造纸工艺程序 。
本文插图
构村皮
【湛江新闻网|六代传承 手造纸推陈出新】
本文插图
打纸浆
本文插图
捞纸
百年造纸一脉承
廉江市青平镇斑鸠林村地处偏远 , 但在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这里却是一个颇有商业气氛的“工业区” , 仅大型的花生油榨油厂就有十几家 , 生产的花生油享誉两广地区 。 这里还是油行门手造纸的兴盛之地 , 话说当年曹灼棠得了陕西造纸的“真经” , 如获至宝 , 回到斑鸠林村后亲自改造自家的旧纸坊 , 改进生产工艺流程 , 提升了造纸工艺和产量 。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 , 古代的造纸原料是树皮、麻头、敝布、鱼网 , 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加工而成 。 油行门手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构树皮 , 这是一种雷州半岛常见的灌木 , 因七枝八杈 , 当地人称为“不成材”的树木 。 构树耐干旱 , 适应性强 , 生于荒野之地依然茂盛 , 加上此树性味苦 , 有微毒 , 用构树皮做的纸 , 韧性大、防虫、防腐 , 经年累月历经弥新 。
过去 , 古法造纸工艺甚为繁琐:采集构树皮、剥皮晒干、经过水沤、浆灰、蒸煮、漂洗、捣烂、打浆 , 直到把构树皮处理成棉絮状 。 制纸时 , 先将棉絮状的纤维兑水 , 搅拌成纸浆 , 再用捞纸器捞浆、上墙晒干 。
油行门手造纸吸收了陕西造纸的技术 , 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 , 成为广东造纸行业的“一枝花” , 不仅畅销岭南 , 还远销南洋 , 生意甚为红火 。 一百多年过去了 , 嚣喧的斑鸠林虽已沉寂 , 但曹家的“油行门手造纸”却保留和发展了下来 , 而且到了曹毅这一代 , 厂房规模进一步扩大 , 工艺和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 老手艺焕发着新的生机 。
创新工艺独步“纸林”
曹毅是曹灼棠的孙子 , “油行门”造纸的第五代传承人 。 他自小跟父亲学造纸 , 后在佛山建设了造纸厂 。 他不断思考和改进技术 , 让这门古老的手艺更符合现代生产和现代审美 。
过去 , 纸厂请村民收割构树皮 , 现在 , 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孩子 , 难以满足生产的要求 。 曹毅回村之后 , 想过在村周边种上构树 , 以便取材 , 村民笑他:“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 , 谁帮你种树采树皮?”曹毅想想也对 , 他听说老挝盛产构树 , 索性跑到老挝办厂 , 将构树皮加工成纤维 , 袋装回来进一步加工成纸浆 , 既省时又省力 。
推荐阅读
- 河青新闻网衡水新闻|省生态环境厅到衡水市调研督导生态环境信访工作
- 哈尔滨新闻网|“老式”诈骗卷土重来|家中有老人的一定要看
- 哈尔滨新闻网|预约入馆新升级|全套攻略在这里
- 李国庆行拘期满后首发声
- 南宁新闻网|关注|盗窃团伙专挑共享电动车下手,竟然只为把电瓶拿来自用
- 你以为你的快递丢了?不,它们可能正在网上被卖…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一路狂奔的消防员——网友:奔跑的样子真帅!
- 中国电力新闻网|浦北供电局“红马甲”走街串巷话安全
- 环渤海新闻网|筑梦5G,乘风破浪 唐山移动5G人的平凡故事
- 河北新闻网|人物|张雪霞:实验室里的“进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