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辛辛|30年,《AI已来:让中国AI走向世界的王海峰》独特视角讲述中国AI( 三 )


在当时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 , 将循环神经网络引入机器翻译领域也不算常见 , 在国内更是首创 。
步入产业 , 探索机器翻译的应用价值
1998年 , 刚刚从美国来到北京的李开复 , 在中关村知春路上的希格玛大厦建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 。
两年后 , 其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并沿用至今——这个地方 , 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 。
1999年3月 , 刚刚博士毕业的王海峰 , 迎来了很多人都会面临的人生抉择:如何选择职业方向?
李开复提议他加入微软 , 因为微软的Windows、Office等产品全世界都在用 。
另一方面 , 王海峰对于学术研究同样执着 , 而想要同时兼顾学术道路与产业应用 , 当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似乎就是“注定”的那个选择 。
王海峰回忆说 , 自己在微软中国研究院一共工作了15个月 , 最重要的是见识到了学术界以外 , 产业界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
这对于此后他始终坚持走在产业一线 , 投身人工智能的产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
2002年 , 王海峰加盟了刚刚建立的东芝中国研究开发中心 。
东芝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刚刚建立 , 王海峰作为三名核心成员之一 , 参与了东芝中国研究开发中心的几乎全部创建工作 。
在东芝这段时间 , 王海峰有较多的时间投入科研工作 , 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基础研究积累 , 研究成果被应用于东芝的众多产品中 。 当时的应用之一 , 是东芝的车载芯片 。
而这一呆 , 便是七载 。
进入百度的十年
在东芝这七年间 , 王海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 成为国际NLP领域著名科学家 , 在自身职业生涯将满十年的时候 , 开始审视起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
王海峰当时对大环境的核心观察是:
原本在技术领域具备优势的外企正在逐渐走向缓慢发展 。
而中国本土企业 , 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正在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
缘何选中百度?
而王海峰在当时“山头林立”的众多互联网公司中 , 缘何选中百度?理由有二 。
首先 , 从技术人才进行职业抉择的大方向上看 , 百度自诞生起就是一家具有技术基因、工程师文化的公司 。 而且立足于搜索引擎的百度 , 客观上来说蕴藏着AI研究者梦寐以求的宝藏 。
另一方面 , 立足于搜索引擎的百度 , 又是连接千万用户的一个技术出口 。
据王海峰自己回忆:
2007年的时候 , 我就感觉到未来是属于中国本土企业的 。 而从我依然希望投身产业界的角度来看 ,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是最佳选择 。
在互联网公司中 , 百度显然又是最擅长技术 , 最尊重技术人才的 。
而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 , 成立王海峰加入百度的“定心丸” 。
2009年8月 , 百度召开了第四届“百度世界大会” , 李彦宏在本次大会中推出了全新计算平台“框计算” 。
这项技术概念 , 是指百度用户可以在“百度框”中输入服务需求 , 系统就能通过理解用户输入的语言指令 , 对需求进行智能化理解 , 然后将其分配给最优的内容资源或应用提供商处理 , 最终返回给用户匹配后的结果 。
而百度的“框计算”构想 , 恰好让王海峰看到了自身所学的用武之地 。
科技小辛辛|30年,《AI已来:让中国AI走向世界的王海峰》独特视角讲述中国AI
文章图片
△2010年 , 百度NLP团队合影
初入百度的王海峰 , 由于此前的专业是机器翻译 , 而机器翻译与百度的搜索引擎技术体系 , 事实上存在着不少范围上的出入 。 但王海峰的学习能力和工作精力 , 让这个出入很快得到了填补 。
王海峰的到来 , 让百度又多了一丝学术气息 , 并开始迈出了参与国家项目的科研脚步 。
在此之前 , 百度很少参与国家项目的申请 , 这类项目往往都是科研院所申请 。 但在国际上 , 很多高科技公司都会参与其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