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的历史说|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原创( 二 )


黄道周说话挺实在 , 但没把话说完:无论是否与大清和谈 , 无论和谈是否能成功 , 北部边防的军费都是不能减也不敢减的 。
和谈是杨嗣昌的建议 , 那是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的事 , 早在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 , 就发生了袁崇焕被捕下狱 , 祖大寿率领关宁军不告而别的事 , 军阀本质暴露无遗 。
此时祖大寿虽然已经不是关宁军首领 , 但关宁军首领是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 。 换言之 , 此时的关宁军 , 依然不听崇祯皇帝的调派 。
如果崇祯皇帝与大清和谈成功 , 并借机断掉关宁军的供应 , 会发生什么事?没饭吃的人会做什么事 , 大家可以尽情发挥 。
如果事情真发展到了这一步 , 那崇祯皇帝就是标准的没事找事 。
八卦的历史说|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原创
文章图片
支持和谈的人 , 大都喜欢回避现实问题 。 除了杨嗣昌之外 , 后来又有一个陈新甲提议和谈 , 可陈新甲提出和谈已经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事了 。
此时的大明虽然还没灭亡 , 但与后来的南明相比 , 也就是难兄难弟的水平 。
在此之前的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 , 大清取得松锦会战胜利 , 李自成攻克了洛阳 , 张献忠攻克襄阳 。
到了崇祯十五年 , 能老实听话的实力派 , 也仅剩孙传庭一个了 。 而就在这一年 , 孙传庭也被李自成打垮了 。
此时的大明 , 不要说没有与大清相提并论的资格 , 就连与李自成、张献忠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 。
也许有人会说 , 左良玉和高杰等人不还是政府军吗?可他们只是挂着政府军的牌子而已 , 其行为与王朝末期的军阀没有什么区别 。
到了这个时候 , 除了神仙之外 , 谁还能救大明?
在崇祯皇帝执政的十七年时间里 , 长城以北逐渐统一 , 长城以南逐渐分裂;长城以北逐渐集权 , 长城以南逐渐衰弱;长城以北所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多 , 长城以南所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少 。
这就是现实利益 , 可偏偏有人喜欢用孤立的眼光看待历史 。
八卦的历史说|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原创
文章图片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段话:“我大明终其一朝二百七十六年 , 不和亲 , 不赔款 , 不割地 , 不纳贡 , 天子守国门 , 君王死社稷 。 ”
这话说得很提气 , 给人一种纯爷们儿的感觉 , 可这是事实吗?显然不是 。
无论和谈是否能成功 , 其根据都是现实利益 , 而不是什么名声和气节 。 喜欢有事没事谈名声和气节的人 , 都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喜欢装大尾巴狼 。
想当初 , 大明为了避免双线作战 , 开始扶持蒙古牵制后金(当时还不叫大清) 。 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 , 大明开放广宁镇为通商口岸 , 方便蒙古与大明进行贸易 。 除此之外 , 大明每年都向蒙古首领林丹汗赠送白银 , 最初只是千两 , 随后逐年增加 ,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达到十二万两 。
这就是传说中的“不纳贡”?当然了 , 名义上的确不是纳贡 , 可具体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 大家心里应该有数 。
【八卦的历史说|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原创】千万不要被网上流传的段子误导 , 什么“不和谈” , 只是没资格和谈而已 。 如果能和谈 , 能纳贡 , 能赔款 , 大明肯定也不会放弃的 , 毕竟名声总不如命重要 。
八卦的历史说|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原创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