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有声|宋神宗第二次攻西夏为什么会大败?


文史有声|宋神宗第二次攻西夏为什么会大败?
文章图片
第一次伐西夏大败后 , 如果宋朝君臣静心思过 , 休养生息 , 还可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 但是 , 宋神宗急火攻心 , 第二年又发动了大规模攻夏战争 , 结果 , 永乐大败 , 宋朝再次损兵折将 , 铩羽而归 。
这次对夏战争的败事之人总共有三人 , 徐禧、种谔以及沈括(《梦溪笔谈》作者)本来 , 种谔和沈括(当时任延州知州)都主张在横山地区经营 , 种谔建议先在银州筑城 , 然后依次规划夏州、盐州、会州、兰州 。 沈括建议在夏州以西八十里筑城 , 此议得到宋神宗同意 , 派给事中徐禧等人前往指挥 。
徐禧到西北 , 与沈括相谈甚欢 , 二人最终决定先筑永乐城.这两个文人无军谋 , 永乐距银州故城不远 , 三面绝崖而无水泉 , 地虽险却欠缺最致命的水源 。 种谔表示反对 , 徐禧官大 , 不听 。 并把种谔调往延州 。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 , 徐禧发兵民二十多万人 , 用十四天就筑好了永乐城 , 宋神宗赐名"银川寨" 。 然后 , 徐禧、沈括等人还米脂 , 只留八百多人守卫 。
西夏闻报 , 深知永乐城乃咽喉要地 , 即刻集结二十多万步骑 , 前来争夺 。
徐禧闻讯 , 留沈括守米脂 , 自领万余大军前往永乐城 , 并于城前列阵 。 徐禧此人 , “少有气度 , 博览周游” 。 熙宁初年作《治策》二十四篇呈王安石 , 得以跻身朝廷 。 其实 , 徐禧是个志大才疏之人 , 闻夏人倾国而来 , 他还不信 , 大言道:“如敌寇多来 , 正是我立功名取富贵的大好机会 。 ”飞蛾扑火一般 , 徐禧直奔永乐城 。
夏军渡永定河 , 大将高永能建议乘其半渡发起进攻 , 徐禧竟有宋襄公之仁 , 回答道:“你知道什么 , 王师不鼓不成列 。 ”说着话 , 徐学士竟然"执刀自率士卒拒战" , 亲临最前线 。 想当年元昊病死 , 宋朝边将就曾建议要趁其国内动荡兴兵征讨 , 宋臣程琳也是食古不化的书生 , 表示“幸人之丧 , 非所以怀柔远人 。 ”丧失了攻取西夏的绝好机会 。
文史有声|宋神宗第二次攻西夏为什么会大败?
文章图片
不久 , 后继的夏兵越来越多 , 无边无沿 , “将士皆有惧色” 。 宋将曲珍建议收兵入城 , 以避兵锋 , 徐禧不听 。 很快 , 双方接战 , 宋军的先头部队“最为骁锐 , 皆一当百 , 锦枪锦袄 , 光彩耀日” , 但是 , 遇见这么多如狼似虎的夏军 , 心中又怯 , 接战不久就败了 , “奔入城 , 蹂后阵" 。 混乱之下 , ”夏人乘之 , (宋)师大溃 , 死及弃甲南奔者几半 。 “徐禧这才慌忙入城 , 被夏兵团团包围 。
众多宋兵 , 困守愁城 , 食水很快用尽 , "掘井不及泉" , 此城险是很险 , 平地凸起 , 但要钻出水来比登天还难 , “士卒渴死者大半“ 。 宋军确实英勇 , 仍旧”扶剑拒斗“ , 曲珍劝徐禧趁还有些实力突围 , 徐禧不听;高永能劝他尽出金帛招募敢死队血拼 , 又不听 。
结果 , 一夜大雨 , 多处城溃 , 永乐城失陷 , 徐禧、高永能皆死于乱兵 , 宋军只有四将逃免 。
“禧疏旷有胆略 , 好谈兵 , 每云西北可唾手取 , 恨将师怯耳……素以边事自任 , 狂谋轻敌 , 猝与强虏遇 , 至于覆没 。 ”此次大败 , 宋朝损失将校二百三十人 , 精兵万余 , 最可怜十多万筑城后未及回去的役夫 , 也皆成西夏兵刀下之鬼 。
永乐之围 , 种谔观望不及救 , “帝冀其后效 , 置不问 , 且虞贼至 , 就命知延州 。 ”不久 , 种谔疽发背而卒 , 时年五十七岁 。 他是名将种士衡之子 , 勇敢善谋 , 永乐城之败 , 他早已有所预见 。 但是 , 此人也是急功近利之辈 , 为人"诈诞" , 去岁宋朝五路攻夏 , 正是他窜掇神宗皇帝 , 表示“夏国无人 , 秉常孺子 , 臣往持其臂以来!”神宗因此“壮之 , 决意西讨” 。 所以 , 两年两次大败 , 种谔不得辞其疚 。 “自熙宁首开绥州 , 后再举西征 , 皆其兆谋 , 卒致永乐之祸 。 议者论谔不死 , 边事不已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