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陶红:演员是一生的职业,从不担心被外界遗忘( 三 )


新京报|陶红:演员是一生的职业,从不担心被外界遗忘
本文插图
陶红凭借电影《生活秀》 , 拿下了多个最佳女演员奖 。
在片场 , 陶红力争通过每一场戏 , 每一句台词 , 每一个镜头的细节 , 去表达来双扬的复杂性 。 眼神、走路 , 甚至靠着的姿势 , 陶红都用心琢磨设计 。 对于陶红在片中的表演 , 《生活秀》导演霍建起曾评价 , “我要求她打破习惯的表演方式 , 突破自己表演的程式化 , 形成一种比较鲜活的表演状态 。 ”
《生活秀》拍完后 , 陶红有半年没有接戏 。 “就觉得自己好像没劲儿了 , 对这个角色掏心掏肺 , 时刻都处于高压和紧张的状态中 。 ”而《生活秀》也让陶红走上了事业巅峰 。 从被市场选择 , 到选择角色 , 她拥有了作为演员的自主权 。 先是拒绝了大量老板娘或类似的女性角色 , 接着又主演了电影《跆拳道》 , 一个截然不同 , 她从未尝试过的体育题材 , 把自己关在国家队里训练了半年 。
新京报|陶红:演员是一生的职业,从不担心被外界遗忘
本文插图
电影《跆拳道》
年轻时的陶红 , 总是时刻与自己较劲 。 “好的演员就是绝不重复 , 重复了就没有兴奋点了 。 那时最怕被观众定性 , 就想成为个性演员 , 去驾驭完全不同的角色 。 ”时隔二十年 , 陶红笑着回忆自己的执着与任性 , 调侃现在偶尔想想 , 当时如果有好的老板娘角色 , 也可以继续演 , 还可以稳固银幕形象 。 但言语之间 , 她为成为那个年代的演员感到幸福 , “那个年代我们是可以任性的 , 可以不管市场 , 可以真正演一些我喜欢的角色 。 ”
在不认同的角色里生存 , 是煎熬
近些年 , 陶红出现在荧屏的频率低了很多 。 《三叉戟》之前三四年 , 陶红参演的作品屈指可数 。 “遇见好剧本的机会确实比之前少了 。 ”她不想苍白地接演一个没有内容的人物 , 甚至有些剧本都捋不顺角色的来龙去脉 , “演员首先要爱这个角色 , 而且我要知道她在干什么 , 才能二度创作 。 你一旦打上问号 , 拍了一定会后悔 。 ”
这来自陶红的经验之谈 。 年轻的时候 , 她曾经在一部自己不喜欢、不认同的角色里 , 生活了四个月 。 那个过程非常煎熬 , 最终这部作品也没有通过平台的考验 , “过去拍戏时间很长 , 四个月是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 。 与其消耗自己的能量 , 还不如在家修身养性 , 看书学习 。 ”
陶红从不担心外界的遗忘 。 演员是一生的职业 , 她需要在认知体系中确定基准——角色第一位 , 戏比天大 。 这是她上学第一天就明白的事 , “我几年不拍戏 , 我还是演员 。 演好的角色 , 是我作为演员一直信奉的 。 ”因此2007年她遇到职业瓶颈后 , 蛰伏三年没有接演新作 。 直到2010年 , 她摇身一变 , 以监制、主演的身份 , 将自己创立电影工作室后首部转型幕后的电影《米香》带到金马奖的舞台 。 她从表演者变成了表达者 。
新京报|陶红:演员是一生的职业,从不担心被外界遗忘
本文插图
电影《米香》
《米香》是一部文艺电影 , 讲述了一个被丈夫虐待并抛弃的四川女人米香 , 有意嫁给矿工 , 等待矿工在矿难中出事后 , 继而拿到巨额赔偿金的故事 。 有观众评价 , 这部电影值得思考“人为何不为自己而活” 。 “当下的时刻 , 我就想借由这样一群人 , 表达他们对生命的困惑 。 同样作为演员 , 我也想表达我对表演与自我的认知 。 ”
年龄 , 不是演员的束缚而是财富
近些年每次接受采访 , 陶红总会面临相似的问题:中年女演员如何面对危机?陶红总是直率地表达这个设问的不公平性 , “每一个中年都应该很困惑吧?中年男演员没有危机吗?中年企业家也要面临转型 , 也有危机吧?”陶红从不认为年龄是演员的束缚 , 反而是财富 。 她最喜欢的女演员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在62岁包揽奥斯卡、金球奖最佳女主 , 70岁仍一年主演了三部佳作 。 在陶红看来 , 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应该承载的使命 , 中年人要跟年轻人比的是阅历、智慧、人生经验 。 最重要的 , 是在心态上接纳每个阶段的自己 , “为什么要有中年危机?我就不会 , 我很享受 。 可能在30岁的时候 , 我还有一点点纠结年龄 , 但更多也是别人强加给你的 , 也是因为我还不够自信 。 到了40岁 , 我就完全不焦虑了 。 我要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 , 而不是人云亦云 ,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