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圣手|夷则夏也——继承制度背后的鲜卑汉化之路,华则夷之( 二 )


和帝永元中 , 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 , 北单于逃走 , 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 。 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 , 皆自号鲜卑 , 鲜卑由此渐盛 。
——《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与同胞兄弟乌桓在汉末被曹操拿来立威 , 陪同官渡大败后苟延残喘的袁家一同于白狼山之战后溃败 , 从而重蹈东胡灭亡覆辙的遭遇相比 , 鲜卑人的处境显然要好很多 。 在先后出现了汉桓帝时代的檀石槐 , 以及曹魏时期的步度根两位优秀的领导人 , 对内部采取整顿建设 , 并且积极进行生产力改革后 , 原本分裂的鲜卑部落开始逐渐被集合成几个较为庞大的半独立游牧集团 。 直到西晋初年 , 其大致可分为三只:以辽东为根据地 , 控制了今天东北接近朝鲜半岛大片区域的慕容、宇文、段三姓鲜卑 , 他们被称为东部鲜卑;以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为主要生存区域的拓跋氏鲜卑 , 也被称为别部鲜卑;还有从拓跋鲜卑中分裂出来 , 并逐步迁徙到今天的甘肃、宁夏一代的秃发氏鲜卑以及早在檀石槐就已经生活在雍凉地区的乞伏氏鲜卑 , 这一部分被称为河西鲜卑 。 自此 , 整个中原王朝的边境地区 , 已经几乎为规模庞大的鲜卑人所占据 , 而他们在此时也替代了原本匈奴人的地位 , 成为了中原王朝的新一代隐患 。
江淮圣手|夷则夏也——继承制度背后的鲜卑汉化之路,华则夷之
文章图片
天赐良机与残酷淘汰
不得不承认的是 , 鲜卑人的运气非常之好 , 与老大哥匈奴和小老弟突厥相比 , 鲜卑人所遇到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 继短暂的曹魏后 , 接受禅代的西晋从建立伊始就充斥着腐化堕落的垂暮感 , 而自东汉末年不断内迁的异民族更是在皇族内部所展开的权力斗争“八王之乱”结束后窥见了这个帝国的外强中干 。 于是在野心的滋长下 , 原本依附于晋王朝的南匈奴单于刘渊起兵反乱 , 建立了汉国 , 后来又改称赵 , 史称前赵 ,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跟随着刘渊的步伐 , 其他的异民族也开始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 。 或是公开反晋 , 或是遥尊晋祚、实际独立 , 具体到鲜卑诸部身上则各有不同 , 首先是河西鲜卑 , 因为其本就位于原西晋统治区域的边境 , 存在感颇低 , 加上秃发部在西晋武帝年间就开始与晋王朝有所冲突 , 爆发了秃发树机能之乱 , 因而乞伏、秃发二部选择了无视在中原地区业已失去统治力的东晋王朝自行其是 。 东部鲜卑的宇文部以及段部也做出了相似的选择 , 对晋王朝采取了不加理睬的政策 , 这种选择实际上也是同时代草原民族内迁后的常态 , 然而真正能摆脱这种既定思维的民族 , 才有机会从残酷的历史淘汰赛中脱颖而出 , 对于鲜卑人来说 , 这次的成功者是拓跋部和慕容部 。
先说慕容部 , 托了后世金庸先生的生花妙笔之福 , “慕容”作为姓氏在民间的知名度极高 , 让人一看上去就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 但其实它的来历并非多么神秘 , 慕容部初代首领莫护跋 , 因为喜好魏晋时期汉人所流行的一种“步摇冠” , 并终日佩戴而被周围的人以“步摇”代称 , 而在鲜卑语中“步摇”的谐音与“慕容”相仿 , 为时日久 , “慕容”便成为了周围胡汉各族对于莫护跋所在部落的统称了 。 值得注意的是 , 莫护跋在早年因为跟随司马懿讨伐辽东地区反叛曹魏的公孙渊而建立战功 , 此后便被曹魏册封于此 , 而“慕容”此姓氏的来历大致也在莫护跋被册封后一段时间方才出现 , 也就是说从慕容部出现伊始 , 它所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便是积极跟中原靠拢 , 并且大力接受汉文化以提升自身实力 。 因此它所呈现的基本形态 , 也迥异于同样位于辽东的宇文与段两部 , 这种情况在第四代首领慕容廆时达到了新的高峰 , 慕容廆的统治时代恰逢八王之乱后中原地区的汉族世家受困于混乱的局势进退失据之时 , 面对这种情况他及时伸出了橄榄枝 , 开始大规模吸引士大夫充任幕僚辅助自己治理辽东 , 为此后前燕政权的建立以及内部高度的汉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