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你以为你是谁

【杂谈】 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是谁” , 这句看起来或听起来都十分庸常的口水话 , 却因在某种特殊的境况下出现或者说应云而生 , 就几经拿捏得成了今年网络上比较出彩的流行语 。我在这里引用这句话 , 是试图带出另一桩事情 。我非常喜欢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由刘芳菲主持的《文化之旅》栏目 , 理由十分简单 , 即它有很宽很厚的知识容量 。 这是主旨 。 至于多宽多厚 , 当然非一两句话所能述就 。 不过 , 多宽多厚的另一面 , 有时又不容讳言地带出了某种顾此失彼的现象 , 即睱疵也显而易见 。于此所要述及的 , 就恰恰是睱疵 。不知何故 , 前一阵子的某一期栏目 , 便让我产生了某种疑虑 , 或许就是在一两句话之间让人疑窦顿生 。主要是那位佳宾、或者说画家王某昌先生——好像名不见经传——在侃侃而谈中 , 让我感觉到了他论人议事中的某种言过其实或虚以掩饰的心态 。 他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 , 就无形中抹杀了另一方面的重要性 , 也无形中让自已陷入进了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断的怪圈之中 。当然 , 他的出发点或许是百分之百的好 , 用时髦的话说即是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 , 在立足于宏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方面 , 更是洋溢着满满的爱国热情 。比如 , 他说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道” , 是“大自然” , 是“本质性的生命” , 是“生生不息的人的生活”等等 。 应该说 , 这些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 都是无可非议和无可挑剔的 , 都是具有一定的水准和高度的 , 根本毋庸置疑 。但是 , 悖论紧接着就出现在这些“高度”的背后 。原来 , 这位画家正在计划着要周游地球 。他说 , 周游地球这话听起来似乎很大 , 其实很小 , 因为地球在宇宙中仅是一粒沙子 , 人只不过是在沙子里走一走罢了 。 这些话 , 同样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 也自然无可厚非 。不过 , 这位充满爱国热情的画家 , 或者说画家王某昌先生 , 却绝不是单纯地基于某种泛泛地旅游或写生 , 而是要以画载道 , 要把以上那些中国画中的“最好的元素” , 拿过去对西方油画进行实质性的“补充” 。 或许 , 我所感觉到的问题 , 就恰恰出在“补充”这个字眼上 。按逻辑推理 , 必须是A推出B再由B推出C , 这是形式逻辑的基本程序 。 那么 , 按着这种推理顺延下去即是说 , 西方油画里没有中国最高境界的“道” , 没有“大自然” , 没有“本质性的生命” , 没有“生生不息的生活”等等 , 所以就需要进行“中国式”的“补充” , 也就如同断了胳膊的维纳斯 , 需要一位中国画家去将她把那两条谁都不知道怎样的“胳膊”给“补”上 。 “补充”之说 , 左看右看 , 似乎都在印证着这种推理 。我对于画 , 尤其是西方油画是绝对的外行 , 绝不敢妄置一词 , 但是对于西方的文学 , 又似乎略知一二 。 那么就以文学为例 , 以那几项中国元素参照吧:一是“道” 。 那是纯粹中国化的元素 , 不过也可作为一种空灵感和飘逸感来观照 。 英国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简.爱》 , 通篇就给人一种浸入心底的凄美和纯正 , 有种近似于《红楼梦》般的空灵 。 无怪乎 , 连江青都说 , 她看英国电影《简.爱》 , 就看出了“透绿” , 或许就是绿色的生命质感和空灵感 。二是“大自然” 。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草原》 , 以及同是俄国作家的屠格涅夫的《白色草原》 , 就调动了所有的色彩来对大自然进行全方位的描绘 , 那种自然原色的变化与聚合 ,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轻盈与凝重 , 都是无与论比的 , 效果上既有原生态的底韵 , 又有艺术创造的高度升华 , 可以说对大自然进行了最通透的把握和解读 。 高尔基说读契诃夫的《草原》必须要抱有一颗“单纯的心” , 即是说 , 俄罗斯大草原的所有形态 , 已被契诃夫穷尽 , 当然也包括“大自然”被穷尽 。三是“最本质的生命” 。 其实 , 说到底就是指生命的本身 。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和俄国作家陀期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 就对人的生命或者说灵魂 , 进行了最真实的描绘和深沉的追问 , 他们从洁白中追问出罪恶 , 再从罪恶中追问出洁白 , 凸显出生命的最立体的本质 。 在对生命的扏著追寻中 , 恐怕鲜有出其右者 。四是“人的生活” 。 应该说 , 不管古今中外 , 只要有人 , 处处都有生活 , 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尽相同罢了 。 要说对生活描绘的多样性 , 恐怕谁也难以胜过法国作家巴尔札克 , 在他的作品里 , 各色人等的生活原生态都鲜明生动、呼之欲出 。 恩格斯就说过 , 巴尔札克的《人间喜剧》比当时所有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给于他的知识的总和还要多 。 当然 , 以上几例仅局限于文学 。于此 , 以西洋的文学对照西洋的绘画 , 即可举一反三地得出某种结论 , 即立体的文学与立体的绘画 , 作为艺术的本体 , 应该是互为融通的 。 而事上 , 西人中的绘画大师也不胜牧举 , 无须赘述 。进一步说 , 古今中外的文学与艺术(包括绘画、音乐、影视等) , 任何时候都是互为渗透 , 相辅相成的 。 同样根据逻辑推理 , 西方的文学既然能够把自然、生命、生活等等元素诠释得如此的深刻生动 , 又怎么可能让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绘画严重失血呢?又怎么可能留下这么多的缺陷来让人“补充”呢?尤其是让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画家王某昌先生来”补充“呢?这完全是一种悖论 。想一想 , 比如一家人中 , 文学血肉丰满 , 绘画则甘瘪苍白 , 这能是同一个细胞的遗传组合吗?当然 , 并不是说他们的绘画就十分完美 , 就完美得来无可挑剔 。 只是说 , 绝对完美的东西在哪里都不存在 , 因为水晶里也有杂质 。 也只是说 , 王某昌画家在周游地球时 , 最好找准一种心态 , 即找准一种虚心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东西方共存的心态来“周游地球” , 千万不要居高临下、颐指气使 ,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顾此失彼 , 就会在异国他乡瞎子摸象 , 或者说 , 就有可能像唐吉诃德似地提着长矛斗风车 , 沦为笑柄 , 最终“载”不了多少“道” , 学不了多少东西 , 又返回原地来踏步 。 这 , 同样是可以预测得到的事情 。看模样 , 王某昌画家还比较年轻 , 似乎也很有创作的激情 , 可以说是有待雕琢的石材之身 。 我虽一介布衣 , 虽人微言轻 , 也真诚地希望画家先生能把“补充”改为一种“互补”甚至“学习” , 姿态略放低一点 , 用他所说的中国画最高境界中的“道” , 或者说“上善若水”中的“水”来先净化自已和洗练自已 , 那样 , 即令在国外的任何一个地方 , 都是可以异质相容、互为辉映的 。切忌 , 千万不要你以为你是谁 。 其实 , 当你真正知道你是谁或有可能是谁的时候 , 你或许就不会你以为你是谁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