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野蛮生长的医美App正在制造“美丽陷阱”( 二 )


(小标题)高价买“图” , 催生“整容日记”造假产业链
不少医美App对平台发布内容监管不力 , 虚假营销、美化商家、竞价排名等行为屡禁不止 , 基本形成了“亲商家坑用户”的模式 。
——移花接木 , 真假难辨 。 对于整形消费者来说 , 商家说得再好听 , 也不如一个普通人真实的案例吸引人 。 因此 , 平台充斥着大量整形用户的日记和案例 , 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照片对比 , 来佐证医美机构的技术和服务 。 常常几张照片 , 就能引来成群的用户询问“哪家机构做的?”
采访人员发现 , 平台发布的几乎所有整容前后照片对比 , 都是手术前素颜+原相机拍摄 , 手术恢复后化妆+美颜相机拍摄 , 再加上各类滤镜、PS美颜技术 , 观感差别很大 。
为了让整形成功案例更丰富 , 很多机构不惜高价买“图” , 从而催生“整容日记”造假产业链 。
“电商平台上有很多‘医美案例对比图’商品 , 有的机构还专门组织人 , 去悄悄拍摄其他机构整形者的术前照 , 再通过化妆、ps合成‘整容照’ , 宣称是自己的案例 。 ”王芮透露 , “如今PS技术发达 , 哪怕不整容 , 要做出这样的照片对比 , 在技术上也不是难事 。 ”
一些细心的用户发现了其中的“猫腻”:“同样的照片 , 在不同平台上出现 , 被冠以不同的人物、故事 , 指向不同的整形机构 。 ”
还有人甚至发现 , 同一个发文用户 , 在不同帖子中 , 描述自己所做的整形项目都不一致 。
——补贴提成 , 激励造假 。 做过整形的人 , 一般都不太愿意承认 , 但平台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分享自己的整形经历呢?
实际上 , 一方面 , 平台方会以补贴的方式 , 激励用户分享案例;另一方面 , 医美机构也会直接给“带客”“引流”的“中介”不菲的提成 , 这已经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
于是 , 众多分享整形经历的医美博主成了“托儿” , 不少机构还雇有专业“写手”团队 , 手握多个水军账号 。
“写帖文分享自己的‘血泪’整容史 , 历数自己数次失败案例 , 最后终于找到了靠谱的医师 , 实现华丽转身 , 这类文章最容易骗取读者的信任 。 ”王芮说 。
王芮告诉采访人员:“有些医托甚至‘欲擒故纵’ , 在文中声称自己不是‘托儿’ , 不点明具体的机构 , 从而吸引用户纷纷找她私聊 。 她再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 , 编造各种经历 , 将用户‘带客’去某家机构 , 并收取不菲的提成 。 ”
——包装美化 , 竞价排名 。 医美平台还存在“出钱多内容靠前”的竞价排名现象 。
“从商家入驻 , 到帖文发布再到展示位置 , 都不是免费的午餐 。 ”王芮说 , 为了进一步扩大“吸金”能力 , 医美App对机构、医师审查“宽松” , 对前置展示位收取高额费用 , 帮机构虚假刷单刷评论 , 甚至过滤掉用户对合作商家的投诉曝光 。
“平台对用户是免费的 , 只有用户掏钱消费 , 平台才有盈利、提成 , 因此都会站在商家立场上坑用户 。 ”王芮说 。
(小标题)“野蛮生长内容失控”的医美App需严管
据德勤咨询公布的报告显示 , 中国医美2017年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925亿元 , 居全球医美市场第二位 。 德勤预计 , 2022年中国医美市场有望达到4810亿元 , 居世界首位 。
一方面是快速膨胀的市场需求 , 一方面是有资质的机构、医师供给不足 , 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缺口 , 催生了很多打擦边球、非法行医的医美机构 。
【新华社新闻|野蛮生长的医美App正在制造“美丽陷阱”】这些机构大多依赖线上App做宣传、引流 ,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朱国玮说:“线上宣传造势 , 线下机构资质存疑 , 手术质量不高 , 售后难以得到保障 , 导致医美行业纠纷、投诉居高不下 。 ”
朱国玮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市场上的医美App , 大多采用“类大众点评”模式 , 为线下的各医美机构导入流量 。 App用内容、服务吸引用户成为潜在消费者 , 又和商家机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利益关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