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乐妈咪|我想玩手机”,你的回答,跟孩子的未来有关,“妈妈( 二 )


后来老师打电话向她反映 , 说孩子上课玩手机 。
她大为震惊 , 孩子哪来的手机?后来才发现 , 孩子用自己存了多年的零花钱偷偷买了一部手机 。
而原本乖巧的孩子也像变了个人似的 , 面对她的责问一脸冷漠 , 甚至差点对她动手 。
前辈痛心疾首的说:“都是手机害了你啊!”
孩子却说:“是你害了我!从小到大 , 什么都要听你的 , 你从来没有问过我是怎么想的!”
不让孩子玩手机 , 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 , 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需求 , 反而让孩子更叛逆 。
所以 , 家长不妨试着放下自己的“绝对权威” , 认真去思考 , 孩子的想法到底从何而来 。
而不是忽视孩子的感受 , 一味强硬的要求孩子 。
家长令人窒息的控制欲 , 会成为孩子的灾难 。
三、“可以 , 但是要遵守规则”
手机是把双刃剑 , 会伤害孩子 , 也能帮助孩子 , 关键看孩子如何使用 , 而孩子面对手机的态度 , 关键看家长如何引导 。
当孩子提出想玩手机时 , 家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七岁以前的孩子 , 最好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 当孩子想玩手机时 , 家长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
陪孩子玩游戏 , 或者陪孩子出去走走 , 让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开来 。
七岁之后的孩子 , 这个阶段的孩子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 。 即儿童叛逆期 。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 , 特别有自己的想法 , 当这个阶段的孩子想玩手机时 , 可能上面那一招就不管用了 。
而家长也不可能永远把手机隔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 更何况也隔离不了 。
那就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 , 去接纳孩子的需求 , 但是要提前给孩子制定好规则 。
例如每天玩手机的时长 , 必须完成学习任务才可以玩手机 , 不能把手机带去学校等等 。
同时 , 家长还要教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手机:
如何利用手机和家人朋友联系 , 联系时要注意哪些社交礼仪;
如何利用手机关注时事 , 更直接的了解这个世界;
如何利用手机上查阅学习资料 , 利用手机阅读有益书籍;
如何利用手机娱乐 , 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 , 但是要注意控制时间......
最后 , 一定要告诫孩子 , 如果孩子违背了规则 , 那么不但要受到惩罚 , 还会没收手机 。
这样的方式 , 不但能控制孩子正确的使用手机 , 还让孩子从小有契约意识
让孩子自由探索 , 见识到丰富的大千世界 , 才能建构安全感 , 让他们自己决定想走的道路 , 承担起这份责任 。
防止孩子沉迷手机 , 家长要做到:
1、以身作则
在孩子还小 , 对世界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时候 , 家长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标杆 , 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模仿家长 。
防止孩子沉迷手机 , 家长说教一千遍 , 都不如自己以身作则 。
自己捧着手机不放 , 却教育孩子不能玩手机 , 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一点说服力 , 还会降低家长的权威 。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 全部教育 , 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 , 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
父母自己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机 , 多看书 , 多学习 , 孩子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
2、约法三章
教育专家说:
一个健康的社会 , 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 都必须教育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 只有形成规则意识 , 才会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在孩子玩手机这件事上 , 更是如此 , 让孩子在有前提的情况下使用手机 , 才能让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学会控制自己 。
爱孩子 , 是家长的本能;立规矩 , 是家长的责任;只有两者统一结合 , 才能成就孩子辉煌的未来 。
3、耐心陪伴
《少年说》中 , 小学生叶子健委屈地大喊:
心乐妈咪|我想玩手机”,你的回答,跟孩子的未来有关,“妈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