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17岁上北大,24岁成哈佛博士,34岁离世,美国高校为他降半旗


「考研」17岁上北大,24岁成哈佛博士,34岁离世,美国高校为他降半旗
文章图片
「考研」17岁上北大,24岁成哈佛博士,34岁离世,美国高校为他降半旗
文章图片
「考研」17岁上北大,24岁成哈佛博士,34岁离世,美国高校为他降半旗
文章图片

宇宙大化 , 茫茫百千万劫 , 无数的人悄然出生 , 随后又溘然而逝 , 人类的一生是何其短暂 , 而在这一生结束之后 , 又能得到多少人的怀念呢?
荷马曾言:“无声无息地了却一生是平庸的” 。 庸者寻寻觅觅 , 碌碌无为 , 智者却不然 , 在活着的时候 , 人人都知道他;在死后 , 人人都怀念他 。 冯奚乔的一生 , 始于上世纪 , 终于同时代 。 他的离去 , 令无数人扼腕叹息 , 天才的离去固然令人悲痛 , 然而他的光辉一直都在 。
初现——花儿一样的美好冯奚乔于1960年在北京出生 , 父亲冯宙鹏身居高位 , 是当时经济方面大名鼎鼎的总设计师 , 母亲沈文筠则是重点医院的外科主任 , 父母二人均是高级知识分子 。
可想而知 , 冯奚乔的成长环境是多么的开明与优越 , 他的家庭氛围极其宽松 , 父母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 他们都竭尽全力地为冯奚乔创造最好的条件 , 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
尽管处于特殊时期 , 有些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 他们还是努力地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 。 同时他的父母也给予他极大的成长空间 , 就像许多其他开明的父母一样 , 冯奚乔的父母从不干涉儿子 , 他们放开自己的手 , 让儿子自己选择 ,自己决定 , 自己成长 。
在他们看来 , 孩子并不是自己的附属品 , 恰恰相反 ,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 , 他们就像雏鹰一样 , 尽管可能会经历无数次的下落 , 会被生活和现实打击 , 但是他们坚信 , 在经历过失败与挫折之后 , 孩子终有一天会靠自己遨游蓝天 , 俯视众生 。 而为人父母能做的就是放手不对他们造成任何的束缚 。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冯奚乔 , 优秀与善良并存 , 热情与开朗兼具;学习成绩优异 , 同时不骄不躁 , 不卑不亢 , 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 , 也有与同龄人一样的孩子气 。 他是当时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 老师口中的好学生 , 同学心中的好朋友 , 家长印象里“别人家的孩子” 。
成长——冉冉升起的新星1977年 , 中国恢复高考 , 当时正值高二的冯奚乔刚好达到了参加高考的资格 , 他立即就报了名 , 然而时间的紧迫性和梦想大学的吸引力给这个当时还不满18岁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 为了考上大学 , 冯奚乔将自己关在了图书馆里 , 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 , 甚至于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提高效率 。
最终 , 皇天不负苦心人 , 17岁的冯奚乔以优异的成绩被当时的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录取 。 在北大的学习生涯令他接受到了更多专业的物理学知识 , 也令他对于物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深厚 。
1980年 , 冯奚乔参加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学研究生计划考试 , 并以北大第一全国第四的好成绩顺利通过了考试 , 后来拿到了世界一流名校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 那一年他刚好20岁 , 但他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许多同龄人 。
在哈佛大学的求学生活并没有让冯奚乔湮没于众人之中 , 成为平平凡凡的求学学子之一 , 他依旧耀眼如明星 , 并且得到了很多物理学教授的赏识 , 在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人身上 , 他们看到了学习物理学的天分 , 同时也看到了勤奋与努力 。
24岁哈佛博士毕业后 , 冯奚乔又选择去麻省理工继续深造 。 在那里 , 他接受到了更多专业知识的熏陶 , 并且认识了更多物理学界的大拿和泰斗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