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安徽博物馆有一个原牛化石,上面还有受到人类攻击后,留下的伤痕
在安徽博物馆内 , 收藏着一件奇怪的“牛骨骼化石” , 它的表面 , 居然还存在着人类攻击后留下的遗迹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所谓的“牛骨骼化石” , 又会是哪个种类的牛呢?如果您想知道 , 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 , 全部来自网络 , 感谢原作者 , 如侵犯您的权利 , 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 , 请勿对号入座)
1973年时 , 安徽博物馆展开了一项重要的考古活动 , 即在淮北地区发掘古代人类遗址 。淮北平原位于安徽省北部、华北平原南端 , 东接江苏省、南临秦淮河、西邻河南省、北靠山东省 。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早期年代 , 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 , 并在4000年前左右形成了原始社会的雏形 。上古时期著名的“五帝” , 也都在淮北平原诞生 , 所以此地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这次考古探寻中 , 馆方专家付出了十分巨大的努力 , 并顺利在淮北平原附近 , 找到几处古人类所留下的生活遗址 。考古人员们发现 , 遗址内不仅存在着大量的石器、灰烬、骨器等等 , 更有数量颇为庞大的动物骨骼遗骸 。考古专家们通过专业鉴定得知 , 这些动物的骨骼种类相当丰富 , 包括野猪、麋鹿、羊、马等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 , 正当考古工作接近尾声时 , 有考古专家居然挖出了一根硕大的骨头 , 确切来说 , 它应该是一只牛角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伤痕|安徽博物馆有一个原牛化石,上面还有受到人类攻击后,留下的伤痕】此时专家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 原来发掘工作远远没有结束 , 在更深的地下 , 还埋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 于是 , 第二次发掘活动正式展开 。在这次发掘过程中 , 考古专家们又进一步挖出了不少巨大的骨骼 , 更不可思议的是 , 这些巨大的骨骼 , 似乎能够拼接在一起 , 形成一幅完整的动物骨架 。
通过不断的努力 , 考古学家们成功地将这副骨架拼接完毕 , 并将其完整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副骨架体型十分巨大 , 被确定是某一种牛类 , 其体长约有280~300厘米 , 尾长130~140厘米 , 肩高180厘米 , 预估该牛生前体重可达800~1000千克 。如此硕大的体型 , 几乎超过现今地球上任何一种牛类生物 , 它究竟是一种什么牛?考古学家推断 , 这种生物很可能就是早已经灭绝多年的原牛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原牛究竟是一种什么牛呢?据生物学资料记载 , 原牛大致出现在200万年前的印度 , 并且随着种群的大幅度繁衍 , 逐渐迁入中东、北非以及欧洲等地 , 是当时一种比较常见的牛类物种 。原牛的体型巨大 , 略小于大象 , 属于一种真正的“陆地巨无霸” , 加之其头上长有两根粗壮的大角 , 致使其本身几乎没有天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古罗马时期 , 人们对于原牛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 , 一方面 , 它们被视作是“英勇无畏的战士” , 而另一方面 , 罗马武士又以猎杀原牛为荣 , 借此炫耀自己的武力 。在这一段时间里 , 罗马帝国曾大肆猎捕原牛 , 将它们放进罗马斗兽场之中 , 用来与狮子、老虎以及人类奴隶搏斗 , 致使原牛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 , 成为了稀有物种 。至公元13世纪时 , 原牛已经成为了濒临灭绝的动物 , 这令东欧贵族们感到有些紧张 , 于是他们下令 , 凡是平民都不能捕捉原牛 , 但是自己却仍然可以享受捕杀原牛的权利 。原牛虽然受到了“保护” , 但是日渐恶化的环境 , 却令它们的生存愈加困难 , 至1627年 , 最后一头原牛在波兰自然死亡 , 标志着整个原牛物种的灭绝 。
推荐阅读
- 朱桀的行走笔记|安徽最“奇葩”的博物馆,没有像样文物,引以为傲的却是建造的砖
- 朱桀的行走笔记|安徽被低估的一座山 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好 名字却鲜为人知
- 晋祠博物馆|今日起,晋祠博物馆工作日期间面向全国游客免费开放
- 景区|安徽被忽略的景区,堪称是“苏浙沪”的天然后花园,是国家4A景点
- 冷月印记|安徽池州最美的地下溶洞,全长3.5千米,恍若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
- 胡恩泰|安徽马鞍山旅游,体验返璞归真,吃农家菜看孔雀开屏
- 路人世界观|安徽最穷的城市,人均GDP仅3.2万,不是黄山、池州
- 苏丹卿|安徽的大山深处也有一条“九寨沟”,人迹罕至,堪称世界一绝
- |沧州博物馆珍宝小课堂——陶甗
- 每日经济新闻|安徽现特大暴雨!24小时最大降雨量达411.7毫米,淮河干流已超警,桐城练潭圩今早破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