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文史有声|也关乎性别,为什么秦始皇不能叫“嬴政”?不仅关乎礼节( 二 )


笑文史有声|也关乎性别,为什么秦始皇不能叫“嬴政”?不仅关乎礼节
文章图片
秦始皇
在这样一种习惯之下 , 作为男子的秦始皇 , 嬴姓、赵氏、名政或正 , 自然也不能称作“嬴政”(《芈月传》称宣太后的弟子为“芈戎” , 称秦昭襄王“嬴稷”亦不合当时习惯) , 如果一定要称他的名字 , 应该是“赵政”或“赵正” ,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赵正书》将秦始皇的名字写作“赵正”⑤ , 反映了当时人对他名字的认识 。
后来 , “氏”的数量越分越多 , “姓”与“氏”这两个本不相同的概念 , 在西汉初的司马迁时就已经混淆不清 ,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
“秦始皇帝者 , 秦庄襄王子也 。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 及生 , 名为政 , 姓赵氏 。 ”⑥
司马迁说秦始皇“姓赵氏” , 说明他已经将“姓”与“氏”混为一谈 , 这里的“姓”是动词 , 与我们现在常说的“姓某”是一个意思 。
值得一提的是 , 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 , 本着人人平等的精神 , “任性地”将传统上的各种王侯称谓一并抹去 , 代之以完全平等的“姓—名”系统 , 如人尽皆知的“商汤” , 尽管这一称呼是“朝代+名”的形式 , 但他见于甲骨文的就有十种名字之多 , 《中国人史纲》并未采用“汤” , 而是与后面诸王一样 , 选取了汤王的干支名——天乙(大乙) , 又因为商人子姓 , 遂称之为“子天乙” , 其他如“尧”称“伊祁放勋” , “舜”称“姚重华” , “禹”称“姒文命”⑦ , 但姚、姒、子都是姓 , 按照男子称氏不称姓的模式 , 这些处理 , 显然都不合当时的习惯 。
“字”以表尊敬
时代不同 , 用汉以后将姓与氏混为一谈的习惯来称呼先秦的人 , 不合当时的习惯 。 秦始皇称作“赵正” , 自然是合乎规矩 , 然而规矩是规矩 , 需知当时姓名和称呼是两回事 。 在具体称呼的时候 , 除了史书记录等情况外 , 如果直呼秦始皇的名字“赵正” , 在当时很不礼貌 。
在古代 , “字”是男子美称 , 以表尊敬 , 而“名”是长辈给取 , 晚辈应避讳 , 因而 , “字”比“名”的应用范围要广 , 称呼别人时 , 一般称字以表尊敬 , 除非晚辈或自己以表谦逊之外 , 自己一般也不会自称“名” 。
当然 , 记史者就不一样了 , 为了表达精确 , 会把“名”加在“字”的后面 , 如秦穆公时期的贤相百里奚之子百里视 , 姜姓 , 百里氏 , 名视 , 字孟明 , 按照当时的习惯 , 应该叫他百里孟明 , 《左传》则称他为“百里孟明视”⑧ , 并不避讳 , 就在“字”后面加上了“名” , 作为他的全名 。
又如《论语》中有大量以“子某”的称呼 , “子某”就是这个人的“字” , 如子贡 , 就是端木赐的字 , 在当时是作为普遍称呼的 。 孔子称呼弟子 , 一般直接称“名” , 有时称弟子的“字” , 是为了表达谦让 。
不过 , 两汉以迄魏晋隋唐 , 为了更加表示尊重 , “字”也渐渐避讳 , 而让位于号 , 再进而让位于别号、排行或籍属、官职 。 如柳宗元称柳柳州 , 因任职于柳州;韩愈称韩昌黎 , 因昌黎为郡望;白居易称白二十二郎 , 因排行二十二;杜甫集称《杜工部集》 , 因任工部员外郎 。
“秦始皇帝”
再说回秦始皇的名字 , 直呼秦始皇的名字是“赵正” , 当时很不礼貌 , 北大汉简《赵正书》之所以直呼其名 , 是因为史书将历史人物放到历史的观照之下来记述 , 自然不必太过避讳 。 叙事者用了一个他认为比较合理的称呼 , 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史家笔法 , 意在凸出强调秦始皇的赵氏 , 而不采取秦始皇的皇帝称呼 , 也表达了一定的政治立场 。 类似的 , 比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以周携王为正统⑨ , 不同于正史 , 也反映了记史者的倾向 。 《赵正书》的叙事体例不似正式的史书 , 也体现出一些讲史的特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