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君|从《湘君图》看傅抱石、老舍之交游
在重庆金刚坡下 , 或许受到亦师亦友郭沫若的引导 , 年青时即与屈原结缘的傅抱石选择了屈原《楚辞》为题材 , 绘制了诸如“屈原”“九歌”“山鬼”“二湘”等系列佳作 , 成为他后来历史人物画创作最为主要的内容 。
《九歌》有《湘君》《湘夫人》两篇 , 相传湘君、湘夫人是帝尧之女娥皇和女英 , 都是舜的妃子 , 姐姐是正妃 , 称君 , 妹妹是夫人 , 后来则逐渐演义为民间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 既有人的情感 , 又有神的灵性 。她们形象高洁美丽 , 感情忧愁缠绵 , 心性真诚执着 , 一直被视为爱情之神的代称 。
【湘君|从《湘君图》看傅抱石、老舍之交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 傅抱石 二湘图 91cm×60.8cm 纸本设色 1945 年
以湘君、湘夫人为画中人物绘制《二湘图》 , 将二妃作为湘水女神的形象创造出来 , 是傅抱石“九歌”诗意画创作的主题 。1944 年以来 , 他兴趣不衰 , 既构巨制 , 又创小品 , 流传颇广 , 成为仕女画的代表题材 。(图1)
1953 年 , 是屈原逝世2230 周年纪念 , 时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的郭沫若大力倡导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屈原 。相关的屈原纪念活动 , 如举办展览会、发表纪念文章、出版屈原著作、文艺表演等 , 在各地纷纷举行 , 屈原及其文化精神逐渐走向全世界 。中央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 , 收集、整理屈原作品 , 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1953 年6 月 , 郭沫若著成《屈原赋今译》 ,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多次印刷 , 流传颇广 。在翻译屈原赋时 , 郭沫若注重原作的校勘整理和字义解释 , 在作品辨伪、解题注释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 , 如解释《九歌》不沿袭君臣关系之说 , 而认为若干篇章表现古代祭祀时男神与女神的男女爱情 。
就在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出版不久 , 傅抱石感染于屈原纪念的热烈气氛 , 拟想根据《屈原赋今译》酝酿创作 , 并得到华东文化部的资助 。他开始认真研读《九歌今译》 , 时断时续地思索着、经营着……
1954 年10 月7 日 , 傅抱石通过综合历代《九歌》图像 , 历数月惨淡经营 , 以册页的形式图绘《九歌》 , 分别为《东皇太乙》《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 , 以绘画的方式完成了与郭沫若的相互应和 。他赋各种人物以不同的鲜明性格 , 或热烈奔放 , 或超然物外 , 或坚毅刚强 , 表现手法变化多端 , 构思意象新颖独特 , 很好地契合了屈原的诗意 。在人物形象上 , 他依据郭沫若民歌般的白话今译做了一定的调整 , 具有浓郁的世俗情味 。为了表达与郭沫若的积极互动 , 他专门绘制《湘君》《湘夫人》各一馈赠郭沫若 , 恭敬题款“湘君 。我望着老远老远的岑阳 , 让我的魂灵飞过大江 。抱石写郭沫若先生今译”“湘夫人 。草木摇落秋风凉 , 洞庭湖中起着波浪 。抱石写郭沫若先生今译”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2 傅抱石 湘君 28.5cm×40cm 纸本设色 1954 年 北京郭沫若纪念馆藏
在傅抱石看来 , 湘君是爱情的化身 。她手执象征着爱情的香草杜若 , 亭亭玉立于碧净无波的沙渚上 , 望着远方 , 在惆怅中等候心上人出现 , 而清风吹过 , 裙带飘舞 , 更显袅娜脱俗 。(图2)
1954 年10 月10 日 , 华东美术家协会在上海召开“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观摩会 , 傅抱石《湘君》《山鬼》经多次票选入选 。1955 年3 月27 日 , 中央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 , 《湘君》《山鬼》参展 , 后又在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巡回展出 。与此同时 , 《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彩墨画选集》也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 傅抱石《湘君》正式发表 。经过持续的展览、出版举措 , 傅抱石的“湘君”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在后来的几年间 , 傅抱石时常以《湘君》《湘夫人》进行一些重要的交游 , 或应命而作 , 或主动馈赠 , 或立轴 , 或册页 , 或扇面 , 得心应手 , 皆精心营构 , 倾力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