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北十三县|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


雁北十三县|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
文章图片
北魏时期中国全图(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公元383年 , 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 。 曾经强盛一时 , 统治大半个中国的前秦帝国轰然倒塌 , 构成前秦民族马赛克的各个族群纷纷自立 , 互相攻伐 , 中国北方再次陷入混战 。 386年春 , 鲜卑拓跋部领袖拓跋珪恢复代国 , 同年改国号为魏 , 开始征伐周边各族群政权 , 到398年正月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占据了华北大部分地区 。 就是在这一年七月 , 拓跋珪宣布“迁都平城” , 并且营建宫殿 , 设立宗庙和社稷坛等礼制机构 。 在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 平城一直作为北魏的首都 , 并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张 , 成为统治北跨大漠 , 南界淮汉 , 东达辽水 , 西抵焉耆这一广大帝国的中心 。 而这 ,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 , 正是改变这座城市命运 , 最终使其成为辽金二代的西京、明清两朝的边防重镇的关键性事件 。
雁北十三县|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
文章图片
那么 , 北魏为什么要选择平城作为都城?
秦汉以来 , 平城虽然因为汉高祖的白登之围而比较有名 , 但就其地位而言 , 不过是边郡雁门所辖一县 , 汉代的郡设太守、都尉各一名 , 而边疆地区军事形势严峻 , 往往设置多名都尉 , 驻扎在要冲 , 以方位为别 , 平城就是雁门郡的东部都尉所在 , 军事地位比一般的县重要一些 , 但也仅此而已 。 根据今天的考古发掘 , 汉平城县就在今大同市的操场城 , 城址东西长1000米 , 南北宽600米 , 与边疆地区普通城址规模相仿 。
在定都平城的398年 , 北魏的统治范围内 , 并不乏名都大邑 , 最著名的 , 莫过于河北名城——邺城 , 这里是曹操的霸府所在 , 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后赵、前燕等诸多政权的都城 。 而且 , 就在这年正月 , 拓跋珪专门到了邺城 , 巡游宫殿 , 有定都之意 。 但几天之后 , 他突然匆匆离开邺城回到代北 。 几个月后 , 确定平城为首都 。
和平城所在的代北相比 , 邺城有着很大的优势 。 它所在的漳河流域土地肥沃 , 水源充沛 , 而且早在战国时期 , 魏国的地方官西门豹就开凿渠道 , 建造起发达的灌溉系统 , 是当时著名的粮食产区 。 而且 , 邺城在华北平原中部 , 是太行山东麓大路的枢纽 , 也是曹操建立起来的漕运体系的中心 。 这样 , 邺城就能聚集起大批的粮食 , 以供养日益庞大的皇室、贵族、官员、军队、奴仆、百工等作为都城必备的消费人口 。
而平城所在的代北地区 , 气候寒冷干旱 , 降水稀少 , 土质相对贫瘠 , 在汉代就不是重要的农业区 。 汉末的战乱迫使当地汉人逃离家乡 , 农耕传统中断 , 经济基础薄弱 。 而且平城地处山西高原北部 , 与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华北平原隔着高峻的太行山 , 地势崎岖 , 拓跋珪从邺城返回代北时 , 特地派兵卒万人开凿山路 , 可见运输的不便 , 这样从中原运输物资接济首都也变得非常艰难 。 何况 , 经过曹操、石虎、慕容儁等人的历代修建 , 邺城城池和宫殿都非常完整豪华 , 难怪拓跋珪有定都之意 。
雁北十三县|北魏为什么要定都平城?
文章图片
北魏代北地区图(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改绘)
那么 , 为什么拓跋珪还要把首都定在平城呢?
首先 , 这是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战争形势决定的 。 北魏的核心力量 , 是以拓跋部为首联合诸多部族而形成的政治集团 , 他们虽然团结勇悍 , 战斗力强 , 但毕竟人数稀少 , 而中原地区人口众多 , 当地的汉人等各族豪强对北魏政府也心存疑虑 , 如果定都于此 , 势必会让拓跋集团的人口劣势暴露无遗 。 415年 , 代北连年霜旱 , 很多居民饿死 , 有些官员建议迁都邺城 , 大臣崔浩、周澹认为这样会让中原人看出鲜卑人的虚实 , 影响北魏国本 , 从而阻止了迁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