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山文|魏源的史感诗中表现的忧国深情( 二 )


就内容上讲 , 一二两联很难说何者应当在前 , 何者应当在后 。 颔联是"承平话战争"的事实 , 首联是对"承平话战争"的感慨 。 先有事实 , 后抒感慨 , 或先发感慨 , 后补事实 , 与逻辑上 , 诗的脉理上均无不可 。 然而诗人做了现在这样的安排 。 不要小瞧了这一点章法上的匠心 。 何先何后 , 艺术效果迥然不同 。 问诘感喟之句在前 , 诗语喷薄而出 , 起势突兀劲拔 , 全篇都被带活了 。 换一下位置 , 从事实叙起 , 便不免显得平了 , 弱了 。 正象唐代诗人王维"观猎"的开篇:"风劲角弓鸣 , 将军猎渭城" , 先给你一个迎风张弓的英武矫健的形象 , 再补出将军射猎的事实 。 便起语不凡 , 警动有神 。 颠倒过来:"将军猎渭城 , 风动角弓呜" , 便缓而无力了 。
再说后4句 , 面对前4句勾勒的形势 , 作为一个爱国.者 , 怎么能不五内如焚 , 焦灼不安呢?颈联便转入忧国忧民情怀的抒写:"梦中疏写苍生泪 , 诗里莺花稗史情" , 前一句忧民 , 后一句忧国 。 两句都不率语直说 , 而是迂回曲折的体现 。 前一句忧民之情是从"为民请命"的角度构思 。 "疏草"即奏疏 , 指向皇帝上奏章 。 奏章当然只能醒着的时候写 , 说"梦中疏草"连做梦还在草奏 , 可见寝兴不忘 , 梦寐以思 , 忧民深情便跃然纸上了 。 疏草的内容呢 , 是人民痛苦 。 经历战争 , 人民苦痛之多 , 何堪举数?多少人家的生计被摧毁 , 多少人流离失所 , 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又加重了多少?战争搅扰 , 江河不治 , 水旱连年 , 又有多少人家陷于颗粒无收的境地 。 "小大东空机杼竭" , "干戈水旱自相争" , "荒年谷贸丰年玉 , 下赋田征上赋钱" , 都是诗人当时写下的诗句 。 这哪里是几个字包容得了的 。 然而诗人却只用了一个字一一".泪" , 真是绝妙的概括 。 最普通 , 最平常 , 又最集中 , 最有力 。 后一句忧国之情 , 则从诗心文情所系这个侧面落笔 。 产鸦片的罂粟花也写着莺粟花 。 所以"莺花"即指鸦片战争 。 "稗史"本对正史而言 , 指杂记琐事传说的野史 , 诗人这里则引申为私家的史书著述 。 他这时刚好初步完成了"圣武记"和"海国图志" 。 前者记叙王朝历次重大武功 , 意在鼓舞士气 。 后者备载世界各国状况 , 旨在了解敌人 , 探求应对方针 。 两书都不出抵御外侮之志 。 "诗里莺花稗史情" , 诗心所系 , 不出"莺花" , 文情所寄 , 尽在"稗史" , 不言忧国 , 忧国深衷已力透纸背 。 这两句在艺术表现上的旁推侧转 , 使得诗意醇深 , 韵味悠然 , 耐人吟咏咀嚼 。
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 凑两副对子并不难 , 但是要成为上品 , 做到既精工而又自然 , 却非易事 。 作者的这两联内容质实而富虚神 , 对仗工巧而具活气 , 匠心细密而现浑成 , 不呆不板 , 不滞不拙 。 细勘无字不工 , 读来全然不觉 , 堪称对仗的典范 。
"梦中疏草" , 关切民生 , "诗里莺花"系心国事 。 提议结果又会怎样呢?对此诗人有切实的体验 。 1841年 , 当战火燃烧到江浙地区时 。 他曾一度入督兵江浙的裕谦幕府 。 但身微言轻 , 意见不受重视 。 "战和谁定算 , 回首钓鱼矶" , 只好怅恨而归 。 他的"秋兴后"一组诗中 , 有一首是悼念军机大臣王鼎的 。 王鼎力保林则徐而言不见用 , 最后自杀以行尸谏 。 重臣之言尚且如此 , 何况一芥小民 。 于是有了末联的两句 。
前一句用唐代杜甫的典故 。 拾遗是执掌讽谏的官 。 杜甫曾在唐肃宗时任左拾遗 , 关心国事 , 屡上谏章 。 后一句用汉代贾谊的故事 。 绛指绛侯周勃 , 灌指灌婴 , 他们都是汉朝的公卿元老 。 当时贾谊年少有识 , 对政事多所建白 , 结果遭到二人的妬害 。 俩句说不要像杜甫那样向王朝进谏吧 , 不过白白招来公卿大臣们的猜忌打击而已 。 表面上是消沉话 , 骨子里全是牢骚愤激语 , 等于说当时的朝廷毫无指望 , 在这背后展示出来的是王朝的极度腐朽 , 由此诗意又进了一层 。 从全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