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父母不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 二 )


只是很可惜,好像并没有多少人关注到这一段,所有人都在谈论苏明玉多惨,苏家男人多不靠谱,剧多么爽文套路,以及苏明玉多不现实等等等等。
很多人都忽略了,苏明玉的存在,就是为原生家庭有残缺的人,提供一种可能性。
虽然原生家庭的影响对苏明玉而言贯穿始终,但真正描写到她惨的其实所占篇幅并不多,然而大部分人都在谈论她的惨,把她工作中的游刃有余,拿捏有度,雷厉风行抛在一边,并附了一句“这样家庭出身的女孩,不可能这么成功的。”
这样家庭的女孩能不能这么成功我不知道,说出这句话的肯定不能。
我有时候会想,舆论场是不是把家庭因素看得太重要了,我怎么记得,影响一个人成就的除了环境,还有个人,除了家庭,还有教育。
当我看过 一定 数量 的书之后,我会想,如果如网友所言,苏明玉的性格的确是这种家庭中少有的,那么是什么让她产生了这种性格呢?
我唯一 能想到的就是教育。
如果她在 初高中里读了 足够多的书,老师给予了足够多的引导,同学有足够正的三观,那么,她也是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性格的;她在重男轻女家庭里产生出反抗型的人格,也有了解释的余地。
当然没有人试着往这方面想过,加上这剧热度 都过去了,我也就不多嘴啦。
不过我还是想说,你的命运 ,三分之一在父母,三分之一在环境,三分之一在个人,父母不可改,后两者却是由你决定的,
呀,偏题了。
■网友的回复
没啥说的,就是自私呗。
自私的人一样可以当父母的,卖孩子挣钱花的父母都有,何况是舍不得给孩子这个养老工具花钱做保养的?
有首歌叫什么“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纯粹是屁话,人和人有多大差别,妈和妈就有多大差别,不说别人,那我妈当参照物的话,她对我按100分算,那我对我闺女只有80分了(我小时候睡觉她能每半个小时摸摸我冷热给我调整被子,一夜十几次,我对我闺女不能,一夜起来三四次我都觉得很痛苦了),但是身边大部分的妈也就是60分的水平,10%左右的妈,根本不及格。
但是不管你遇到多少分的妈,法律上道德上舆论上,那都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你作为子女对她的赡养义务都是一样的。
■网友的回复
有的父母真的是愚蠢 自以为是 跟孩子说家里没钱 天天在孩子面前哭穷 导致孩子长大很自卑!! 导致以后长大见到一些喜欢的 第一反应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些好的东西 把自己放很低 真是可悲!!
但是我想说 这不是孩子的错啊 为什么要让小小的她来承受 希望长大后的她能够变得强大
■网友的回复
粗略看了遍现在的回答,怎么说呢,更加不想生孩子了。
有几个人是读的是艺术类。8000的相机得搞,上万的笔记本也得搞。这里我想到三个傻瓜里其中一个搞摄影的,看电影的时候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哥们。家里条件一般送你去读了理工,就是希望你别走爹妈的老路,没有托底搞艺术下场凄惨的人还少么。
有一位是二战考研。妈鸭,放弃了应届生的优势,花整整一年去准备考研,最后因为考研前两天住得不舒服没考上。回忆回忆我的同学们,就是没考上研也全都干脆地找工作去了吧……我不是说再考不对,可大家家里都没矿,再说理工本科毕业也不缺出路啊。
另外一个点就是,消费主义真的是可怕。
真的是很多答案,告诉大家班级里别人有新衣服新玩具新手机,我没有,我自卑,我性格缺陷了,我人生走进死胡同了。我假装站在父亲的角度扮演了一下,发现自己会非常非常地心酸。因为即使我可以免疫这类消费主义的毒害,不会因为有个别朋友老在炫耀自己买了什么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当然我的绝大部分朋友都不是这种人)而感到不适,我也很难给自己的孩子相同的力量。
不记得在哪里看过说,小孩子的世界其实更加接近丛林社会。而在丛林社会里拥有”力量“的自然而然会被当成效仿和崇拜的目标。而消费主义--金钱--正是一种非常直白的力量(此处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崇尚”肌肉力量“的部分男生和崇尚”智商力量“的学霸们)。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金钱力量“的父母说什么道理什么人生领悟都是放屁,都是借口。
有时候想想真的很可笑,踏上社会的九零后们在流行丧文化,要搞佛系。这个不需要,那个也无所谓。究其原因,是因为轮到自己赚钱给自己花了,发现TMD真的负担不起,才幡然醒悟,消费主义要不得。而还在读书的学生们,却要比这个比那个,信誓旦旦地说等老子工作了今天欠的都要还会来……
最后我想问问,是不是真的学生们都放假了,这个话题下面我就没见到几个说话好听又好玩的家伙。这个问题在热榜上还在节节攀升呢……
■网友的回复
应该是消费观念的差异吧。
我普通人家过日子,用平价化妆品,穿平价衣服,也不追名牌,但我父亲一直说我铺张浪费,在他的观念里,一件衣服没有到穿破到补不了,都不用买新的。
我小时候,没有补课兴趣班这一说,我妈比较注重教育,会带我参加她工厂里组织的免费弹琴跳舞,也会帮我买练习题册等,而且我从小自学能力还挺强,给一本教材我能自己啃下来。所以,当我给我的孩子报名兴趣班,补课,我爸全部反对!
先说明一点,我们绝不是补课补超凶的那种,从幼儿园时起,能自己教的我都自己教了,比如拼音,简单的幼儿英语等,出钱的都是我认为很重要,或者孩子很喜欢但是我教不了的,比如书法、游泳、空手道,以及初中以后的课目培优。
举个例子,孩子中考结束后,我和他谈了一下初高中过渡的安排,如果他想要预习或者准备接下来的分班考,我已经帮他筛选了几个班,考虑时间、课程内容等,孩子听了以后明确表示他想去上其中的一个,还问了费用,说如果贵就从他压岁钱里补上。
我父亲听见了,强烈反对,说不如买本高中教材自学不就行了?我们都不听他的“正确意见”,他超级生气。可是我家孩子没有这个本事,初二升初三那年,自学了化学,一塌糊涂完全没有效果。
小时候学游泳,是报的正规游泳学校,孩子小怕苦,每次训练会哭,练到自由泳仰泳,但还不会在泳池里折返游的时候,因着他外公的强力反对,半途而废了,孩子现在自己觉得可惜,会怪我们为啥当时不逼他坚持。体育中考的时候,报了25米游泳,超满分成绩2秒多,但是200米游泳因为不会折返,不敢报,报的1000米跑步,差了一点,只拿到了29分(满分30),心里觉得很可惜。
也有浪费钱的经历,之前报了一个网课,一万多,但是孩子自觉性不够,浪费了。
我父亲对我孩子,几乎到了溺爱的程度了,但是他的消费观念不同,觉得报班培训就是无谓的浪费钱,能吃饱穿暖上学受教育足矣!
■网友的回复
前两天小七老师路过商场,看到一个小女孩趴在橱窗外盯着一件粉色蓬蓬裙,两只眼睛亮晶晶的。一旁的妈妈过来拉她,说:“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种衣服我们买不起,快回家。”小女孩眼神一下子就黯淡下来了,被妈妈拖着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当时小七老师心里就在叹气,这个女孩子可能长大以后再也舍不得穿又贵又好看的裙子了。
这让我想起孟非曾经主持过一档节目叫《四大名助》,里面有一个以抠门著称的男嘉宾“九总”,北京四环有房有车,但是一年只给老婆1000块生活费,而且对朋友从不请客,唯一一次请客用的是他结婚酒席的剩菜!
一个人怎么会抠门到这个地步?原来他是个在“哭穷声”中长大的孩子。中学时父母离异,每次九总去找父母要生活费,他们都会哭穷,并把儿子推给对方。这导致他从小就习惯精打细算地花钱,所有东西都用最便宜的,哪怕现在生活宽裕了也是这样。
主持人问他:“如果你有一天中了大奖,会让自己过得稍微好一点吗?”
九总笑言不会,还是保持现在的习惯。
怎样看待父母不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
这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一个人如果从小生长在过于强调物质稀缺的家庭里,即便日后富有了,内心也总是觉得物质稀缺。这就叫做“稀缺心理”。
一、稀缺的影响
那么“稀缺”只是让人变得抠门吗?其实远远不止的。大家要记住,稀缺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它会让人变“笨”、使人目光短浅、而且很容易产生“借用”心理。
1、让人变“笨”
什么叫让人变“笨”呢?就是当你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你缺少的东西上时,你的脑子就没空思考其他事情了,简单来说就是“脑子不够用”。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脑子不够用的时候,就很容易做傻事。比如,当一个人极度缺钱的时候,他满脑子都是“我需要钱”,就很容易为钱铤而走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上个月无锡出了一个新闻,是一对情侣因盗窃被抓。但是警察一调查,这两个人平时挺遵纪守法的啊,怎么会突然偷东西呢?
原来,这对情侣本来计划结婚,但是女孩子的父亲死活不同意,说男生必须出20万彩礼,否则免谈。这对小情侣走投无路,于是潜入别墅偷了价值120万的东西。
怎样看待父母不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
2、使人目光短浅
稀缺心态的人更倾向于关注“稀缺的东西”,也就是目前紧急但长远价值不高的东西。
比如一个大学生特别缺钱,那他可能会拼命在校外打工做兼职,没空参加学校社团,没空发展兴趣爱好,甚至没空钻研学术。虽然赚到了一些钱,但是却失去了发展人脉、培养能力、拓展知识的机会。
《人民的名义》大家都看过吧?里面有一个贪官赵德汉,家里私藏了2.3亿现金,被陆毅饰演的反贪局处长抓获。面对检察官的审讯,赵德汉哭着跪在地上,来来回回就这么几句话: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穷怕了”
“我一分钱都没敢花”
“我喜欢闻这个味”
……
赵德汉能当上处长,肯定也是有才能的。但贫穷的出身让他对金钱极度渴望,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利用职权拼命捞钱,却搭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整个人生。
怎样看待父母不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
3、产生“借用”心理
“借用”心理在借钱上特别明显,信用卡透支似乎已经远远不够应付各种消费的刺激,“花呗”“借呗”“还呗”怎么都借不够。
前段时间的315晚会曝光了一个网贷平台叫“714高炮”,利息高到什么程度呢,大家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叫“砍头息”。
比如,A借了1000块,实际上拿到手只有700块,但是7天后他要实打实地还1000块。多掏的这300块,就是“砍头息”。这类贷款算下来,年利率可达1000-2000%。
可能有人会问,利息这么高,为什么会有人借这种钱呢?
当一个特别缺钱的人,在熟人、信用卡、正规银行贷款等渠道都借不上钱的时候,可能真的会去这种非法网贷。而且通常是这个平台的钱还不上,就去另一个平台借钱来补窟窿,最后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二、原生家庭的影响
看完以上三个危害,大家都知道“稀缺”有多可怕了吧?但是更可怕的是,这个东西可能是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灌输给孩子的。比如:
“宝宝你要争气啊,咱家条件不好,以后你要努力挣钱,当大明星!”
“孩子,澳洲龙虾是有钱人才会吃的东西,咱们吃不起那个。”
“穷人家的女孩子打扮什么?能吃饱就不错了!”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特别自卑、敏感,他内心认定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而且这种内心的匮乏感会跟随他一辈子。比如一个从小穷养大的女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把“经济稳定”当做第一要素,发誓一定要嫁一个有钱人。
所以说,家庭条件不好不要紧,但是不能整天向孩子“哭穷”,不能让孩子陷入“稀缺思维”的泥沼。
三、怎样做才能让孩子避免稀缺思维,获得内心的富足?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产生“稀缺”思维呢?家长只要做好三点:不要过于强调物质、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获得精神的富足。
1、不要过于强调物质
生活中物质是避不开的话题,比如孩子会互相攀比,有一天放学回来跟你说:“妈妈我想去吃日本和牛!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去吃过!”
那家长会怎么说呢?常见的三种错误做法是:
“好好好,妈妈多挣点儿钱,带你去吃和牛啊!”【溺爱式】
“别人吃了你就得吃?一天天心思不在学习上,就知道攀比!”【责骂式】
“宝宝呀,那是你的同学家里有钱,咱们家这条件可吃不起。”【诉苦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