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从知识产权这个角度来讨论下转基因食品在中国的可行性

转基因种子的专利和使用费
■网友的回复
转基因技术有几个过程: 分离基因、修饰基因、增加启动子和终止子、克隆目标基因到转化载体、使用基因枪介导入或农杆菌介导法。 而在这些步骤中,每一步都涉及到国外的专利技术,这些专利基本上都由国外公司和机构所拥有,这些专利都已经不止在一个国家被授权,获得专利都是孟山都等国际大型转基因公司。 这些过程无法回避 ,以号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转基因水稻Bt63为例 转基因水稻Bt63由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35 研发的,而张启发是该试验室的主任, 号称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然而调查发现,转基因抗虫水稻Bt63在研发过程中,至少涉及到11项国外专利。这些专利包括了技术(如合成植物基因和准备方法(EP0413019)等)与基因(如合成杀虫晶状蛋白质基因(US5380831)等)。 这些专利都在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与中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注册。专利持有人包括孟山都(Monsanto,美国), 拜耳作物科学(Byer Cropscience,德国) 和先正达(Syngenta,瑞士)等国外生物科技公司与科研机构。 由于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如果转基因水稻被商业化种植,这些水稻涉及的国外专利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根据过去国际案例来分析,潜在的影响包括国家粮食自主权受影响;种子价格上涨导致农民生计受影响;粮食价格上涨;国外专利持有人提出诉讼等。 所以转基因水稻Bt63难以避开孟山都等国际大型转基因公司的专利,一旦商业种植,就将面临专利使用费的困扰,而以西方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缜密,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可能突破他们的专利壁垒。
■网友的回复
是的,现在状况是由于科研投入不足,容易出成果的地方国外都利用先发优势占领了,国内研发看起来还凑合但根基非常脆弱,加上环境恶劣,国外大公司采用收购合作等方式不断的挖坑圈地。情况非常不乐观,因为环境恶劣,商业化程度低,国内团队的研究成果要变现只有卖给国外巨头,我们还要承担了研究失败的风险,正所谓雪上加霜,诚可叹也。如果再这样下去,未来不是吃不吃转基因的问题,而是吃谁的转基因的问题,每进口一粒转基因大豆我们实质上都在给孟山都交钱,说的好听点叫专利费,说得难听点叫智商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