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清朝为何没有将缅甸纳入版图?并不是不想要,实际上是另有隐情( 二 )


等到了乾隆皇帝继位之后 , 此时的缅甸已经成长为了一个超级强国 , 在南边它已经找不到对手了 , 要想继续发展 , 或是说得到更高的政治地位 , 只有向更为强大的国家发起挑战 , 于是它开始挑衅于清朝 。
这其实有点擂台赛的味道 , 缅甸是挑战者 , 而清朝则是守擂者 。 但一般来讲 , 往往挑战者都是意气风发 , 而守擂者则是顾忌太多 , 所以并不占太大优势 。
缅甸的军事科技不弱 , 清朝并不占优
缅甸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 , 尽管发展迅猛 , 但是它仅仅只有清朝的一省之地 。 因此 , 当乾隆发兵的时候 , 所有人都以为这次征讨会轻而易举的结束 , 花不了几年功夫 , 然而结果却是让人大跌眼界的 。
这缅甸虽然强大 , 但相比起清朝来讲 , 却依旧是领土狭小、实力不强 , 因此在综合国力上缅甸还是看不到清朝吊车尾的 。 但当时已经是18世纪中期了 , 打仗并不是单纯的像之前那般完全的靠人海战术 , 先进的军事武器以及军事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 。
《清史稿》有记载:“缅兵善守 , 营内木栅为深埋地下的湿木 , 露出地面仍高二丈 , 内外均有深沟 , 沟旁又埋锐利竹木 , 缅兵有木栅保护 , 枪炮难伤 , 而从栅隙处以火枪射击 , 则命中奇高 。
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出 , 在缅甸与清朝此时的战争中 , 他们已经运用起了新式火器 , 以及先进的近代战术 。 结果可想而知 , 缅甸的杀伤武器在战斗中给清军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 清军中好几位将领都中枪身亡 , 将领是一支军队的灵魂 , 连带头大哥都被枪杀 , 自然容易军心不稳 , 士气不佳 , 这样又如何能打胜仗呢?
其实在后来 , 也有部分将领曾经向乾隆皇帝进言 , 想要装备这样的新型火器 , 然而乾隆皇帝却以骑射才是国本的理由拒绝了这个要求 。 之后 , 又有将领要求聘请西方的军事技术人员进行比较先进的军事训练 , 同样也被乾隆给否决了 。
而我们反观在清缅之战中 , 清军的主力八旗军队却已经不复当初入关时的威名 , 战斗素养虽然依旧不低 , 但终究是耐不住装备老化陈旧 , 以及战术的不切实际 。
缅甸具备特殊环境 , 大清却没放心上
以一国之力的清朝攻打一省之地的缅甸 , 最终两国也是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 清军数量远远多于缅军 , 然而却接连遭受惨败 , 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地形气候 , 这曾经给清军带来了非常大的阻挠 。
“惟途间忽雨忽晴 , 山高泥滑 , 一马倒 , 则所负粮帐尽失 , 军士或枵腹露宿于上淋下湿之中 , 以致多疾病”;上奏乾隆“奈因本年瘴疠过甚 , 交冬未减 。 ” , 说前线三万一千兵 , 主要因为染病 , 如今仅存一万三千余 。
通过上述史料 , 我们可以得知 , 清朝的八旗子弟多是以骑射著称 , 然而缅甸却是以湿热的雨林地带为主 , 这很难以发挥出他们的真正实力;而且因为水土不服 , 清军曾多次发生过瘟疫 , 许多将士都因为水土不服 , 加上瘟疫而身亡了 。
——比如在第三次征缅战争中 , 大清甚至还派出了功勋老将明瑞前往 , 但受制于这种地形 , 也一直占据被动 。 清军虽然人多 , 但有时候人多并不是什么好事 , 毕竟也会吃的更多 , 而像这种山地湿地地形 , 粮草的输送链肯定是特别长 , 到后来粮草供不应求只会是时间问题 。
老将明瑞深知这个弊端 , 所以一直想要挑战缅甸军队的主力 , 但奈何缅军一直固守 , 从不与清军交战 , 一般要交战也是一些骚扰之类的 , 但这些骚扰对清军造成的危害 , 却不比打仗来的低 。
长久下去 , 清军不仅熬不住气候 , 粮草也不够了 , 甚至连士兵都开始厌战 , 打退堂鼓 , 而趁着这个机会 , 缅甸终于出战了 , 但疲惫不堪的清军哪里回事养精蓄锐的缅军对手 , 所以很快就吃了败仗 , 就连大将明瑞也是深陷重围 , 最终落得一个身死下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