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情感问题

读完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似乎应该是“控制与反控制”——我的内心从开始的紧迫关切渐渐变得有些释然了。你真的了不起!如果我是你,与你有着同样的经历,我不知道能否像你这般坚强、清醒与自觉!
是的,受教育和不断的自我探索已经让你获益良多——你已清醒地认识到父亲行为模式背后的根源:通过控制与“塑造”孩子,来获得、维持与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当他的欲望或愿望受挫时,便几乎条件反射式地使用暴力来释放内心的愤怒(心理学上有句名言,“攻击是受挫的必然结果”)。
最难能可贵的有两点:一是你曾经并且仍在试图运用更为和平的方式与父亲处理好关系、差异以至冲突;二是父亲不再能对你产生多少负面的影响,你心灵的羽翼已然渐丰,而决意要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全部人生负责的人了!这样的你,正走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我真心为你祝贺!
【原生家庭情感问题】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汤马士·吴尔夫的话:“……离开亲爱的朋友,去领会更大的爱,去寻找一个地方,比家更温暖、比地球更宽大。”(《家庭会伤人》P237,【美】约翰·布雷萧 著,郑玉英 赵家玉 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是的,家庭虽是孕育我们生命的摇篮,常常是温暖的港湾,有时却也是我们的伤心地,甚至是我们经受不公平对待以至凌辱、虐待的地方!那些在缺乏真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子女,对于他们来说,长大后要做到宽恕父母的过失与不足,是何等的不易,却又是何等的重要!
如果你不试图真正地宽恕过去,宽恕父亲的种种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控制(反人性的)行为,你就难以真正摆脱它的影响,难以真正快乐起来,做一个内心健康、心智成熟、自由自在的人。
即使很多人认识到宽恕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他们也未打算真正、彻底地实践它。
在你近几千字的叙述里,少写了一个字——“爱”!是的,父亲仍是爱你的(这并不是大道理);当然,他爱你的方式如此糟糕,不仅令人感到窒息,甚至曾经把你差点逼上绝路(幸而你生命的意志战胜了那时的种种恶劣心境)。
我说的“父亲爱你”主要是指两点:(一)父亲与你的母亲一起,给予了你生命——这一珍贵的礼物,并把你养大;对于自己生命的源头,对于这份恩赐,我们必须心怀感激;
(二)父亲最初的动机是好的——他确实是希望你过得好,出人头地,过上幸福的生活,等等。他所做的一切确实是为了这个动机,而你所说的“满足他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在我看来,那只是实现这个动机之外的副产品。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你的父亲是完全地自私的。
直到今天,虽然你们的关系频频发生紧张的局面,但父亲在内心里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得好好的!只是,他眼中的好,与你心中所想的“好”,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就发生了冲突。
我想,也许有一天,当你的父亲步入年迈的晚年时,他会不会对过去的行为产生悔恨,会不会觉得曾经对不住你,或许他会老泪纵横……这些都未可知。
你今天所以能够认识到父亲本质上的软弱(或低价值感),能够具备与父亲抗衡的力量,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还要部分归因于父亲的折磨。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曾经的屈服于强权与今日的觉醒,才造成了你现在心灵上的渐渐趋于强大。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家庭里,在人们的心灵成长史上,也是如此。
我之所以这样说,绝不是为了美化父亲的强权政治,而是希望你看到任何消极事件背后的积极意义,以便于化不利不有利,化惨痛经历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现在回到“宽恕”上来,如何做到宽恕呢?露易丝·海对此的论述极为精辟,发人深省。她说——
“我们的父母不可能教会我们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你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们自己,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懂得如何教你去爱自己。
“如果你想更多地理解你的父母,就应该更多地倾听他们童年的生活;如果你抱着同情心去听,你会了解他们的恐惧和严格出自何处。这些‘对你实施如此方式’的人与你有着同样的害怕和惊恐。”
“宽恕就是给人机会,给自己机会。……那个最难让你宽恕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宽恕的人。”
“我们可以下定决心,对一个害过我们的人说:‘我将宽恕你,虽然你过去对不起我,但我决心宽恕你,不再记恨,让你自由自在。’”
——(《生命的重建》P9,P13,【美】露易丝·海 著,徐克茹 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
你最后谈到自己在社交上的焦虑,并把它(部分)归结为自己的低价值感;你又陈述了自己不能全心活在当下的困扰。是的,你的归因相当准确——即人们在社交中的焦虑确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低价值感,来源于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来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而一个真正克服了自卑、树立了健康的自信的人,在社交中是较少体验到恐惧、焦虑等情绪的。
所以,我们要去找回自己的信心,重建自己更高的价值感。你即将毕业,踏上职业生涯,我不知道你将从事何种工作,但也许以下可以作为你职场的价值追求与方向:
去找到那些你感兴趣的、擅长的,令你满足的事情,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从事它,向社会提供有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持续地创造价值。当你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你的成就感、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你苦恼于自己“不能活在当下”,关于这一点,露易丝·海也曾说过,“‘当下’的生活才是我们需要把握的,我们的力量存在于此时此刻。”(同上书,P10)
也许以下办法能够帮我们更好地关注当下,活在当下。一是要有一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态度与精神;二是为自己每天的生活做一个大致的规划(设计),然后执行两个原则:一次只做一件事,只做当下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你可以试试看,观察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网友的回复
我不是精神分析派的,似乎这个“原生家庭”来源于精神分析,佛洛依德比较著名。但是现在是21世纪了,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东西我不推荐(精神分析派的不要来吵)。很简单的就是为什么有相对来说更科学的理论不用,非要用一个很久很久以前没有科学依据光是用观察得到的结论。以前我们开玩笑,因为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只能用在局限的一个或几个文化当中。所以拿美国的标准去看中国人,大约很多人都有人格障碍。很多人跟父母关系处理得很差源自于这里,父母的教育方式按照美国人的标准是非常态的(变态的),所以到最后影响孩子对很多事情的应对技巧(coping skills)。如果感受到非常焦虑和不适,可以去根心理医生(非精神分析派的)聊聊。倒不是去看心理医生的人就是有问题的,只是单纯想找一个不认识的人说一说自己的问题。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其效率要比上有人来给你提建议高得多,也负责任的多。我成长过程中从从初中开始一直都有心理辅助,我父母也很支持。包括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仍旧找心理医生聊天,只是找个可靠的人说说话。以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