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经典儿歌《一分钱》升级成《一元钱》

儿歌涨价最开始是朋友圈的几张有关儿歌《一元钱》歌词的书本截图。这首儿歌本身没有问题,争议点是这首《一元钱》的儿歌是由经典儿歌《一分钱》改编而来,网友对到底该不该改编引发了热烈讨论。
大部分网友认为,坚持经典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他们不接受“儿歌涨价”,但有的网友却认为现在一分钱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用孩子常见的一元钱代替一分钱是顺应时代。如果除开知识产权、文化背景等等方面的考量,单纯只从孩子的角色来看的话,其实儿歌《一元钱》更能尊重当代孩子的认知能力。
儿歌的传唱范围一般是在学前期儿童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思维能力都还在发展中,他们能理解1元钱可以买一根棒棒糖,却不懂1分钱的价值。因为生活中一元钱常见,而一分钱几乎已经不流通了。
其实在我们讨论到底该不该改编时,都不能忘记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不管是《一分钱》还是《一元钱》,儿歌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拾金不昧,而不是纠结于钱的大小。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改编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它考虑到了现实因素,也考虑到了学前期孩子的理解力。
日本著名童书作家中川李枝子在《当孩子遇见书》就如何给孩子选择绘本时写道:“面向幼儿的文学作品、素材的亲近性非常重要。其中的故事必须能让孩子们理解。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作品,如果远离孩子的生活,令孩子无法理解,那他们就不会感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书还是儿歌,能够理解比什么都重要。
■网友的回复
那得赶紧把有些小说也改了,比如三国演义改了,因为常山郡没有了,得改成石家庄赵子龙。
那得赶紧把古诗也改了,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改了,因为唐玄宗设置的驿马没有了,得改成一箱快递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等等
这得改多少啊
■网友的回复
觉得不妥,因为一分变一元改变了这首儿歌最初的立意,即就算捡到最少的钱,不是你的也不能装进自己口袋。而最少的钱(法定流通货币)不论在法律上还是在数学上还是在现实层面都是有明确的唯一的指代,就是一分钱。
有人会说,一分钱早就不流通了,甚至现在连一元现金都少见了。也有人说即使不流通一分钱了,但小学还是会学“元角分”的概念。我想说的是,不论是否还流通一分钱现金,也不论是否小学明确要学“元角分”,都不能因此判断一分钱是否还被认可存在。
虽然一分钱很少,这年头几乎不被人重视,但在我看来,未来10后的孩子比90后00后更加能理解什么是“1分钱”,就是“0.01元”。因为90后从小其实就不容易见到1分钱了,而且“分”币几乎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东西了,在90后印象中很多时候是“1分钱是不能用的”,“分”的概念在90后心里只不过是数学概念,只是法律的规定,很少能体会到“1分钱也是钱”的感受。而很少能意识到,“分”的概念是货币计量中最小单位,是不可再拆分的货币单位,我们从小更多的是觉得“1毛钱”是最少的钱,不是因为“1分钱”很少,可以忽略不计,而是觉得能用的钱最小的是“1毛钱”,例如去超市买东西就算结账会有“分”钱,也会自动四舍五入了,“分”似乎不存在价值,然而这种认知其实是错误的。“分”的概念至今是仍然是最小计量单位,不仅用于各种和钱相关的数据统计中,而且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计算“分”钱可以更加精确(不必再四舍五入)。
前面我说现在的小孩将来会比90后00后更能认识“分”的概念,是因为由于电子支付的普及,所有分钱都会被计算并用于每一笔交易,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也很少,但会感知到它的存在,因此他们对“分”的理解和我们是不同的。
再说,为什么“分”作为货币最小计量单位是有必要且重要的事。原因有三。一,实际流通中,离不开“分”的概念,支付宝充话费常有“19.99元”充“20元话费”的情况,别小看了就少“1分”,这“1分”和“1角”能一样吗,以前没有电子支付,优惠什么的最少只能优惠一毛钱,但现在可以最少只优惠一分钱,为什么他们要搞这种优惠,还不是从潜意识中“19.99元”比“20元”看着就少就更容易消费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实际消费场景被验证了,那以前最少只能优惠一毛,现在只优惠一分,从商家来说是不是10倍的成本,一个顾客优惠“1分”省下“9分”,一百个顾客可就是“9元”,一百万个顾客就是“9万元”,这都是实实在在的钱啊,搁过去大家都简单的四舍五入,这中间的差值,对于商家来说真的不是钱吗。因此,在实际流通中,一分钱还是很有价值的。第二,“分”的计算在当前任何需要统计钱的情况都是必须的,虽然我们过去常会四舍五入,但只要是类似银行计算、发票账单等统计都必须计算到“分”,哪怕是“0分”,那些搞统计绝对不会忽略这个单位到计算,如果这个单位计算出了差错,其实对整个数据都会有问题。第三,“分”让人更明白小数点后保留2位的意义和应用,我们常见到在一些数据统计中只保留小数点后2位,但在现实层面我们感受不到什么意义,似乎只是数学层面的,但实际是不论是数字还是现实中的度量,整数都可以被拆分位更小的小数的,这有两个意义,一来人们会知道数学上数字会有无限拆分的概念,二来人们理解现实物理世界也会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可以往下拆的概念,而且当拆到某个最小单位上时,再往下拆,原本的单位就不适用了,例如一块石头再拆,拆出来的东西就不是石头了,而是很多沙砾。这个概念的理解会让人更容易物质世界是可拆分的,分子可以拆原子,原子可以拆中子质子,这种思维是有利于普通人理解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想象一下在没有小数点的数学概念时,其实人是很难理解这个的。小数点后两位本身也是很难直接理解的概念,但“元角分”的模型和实际应用,很好的诠释了小数点的意思。
说回来,如果我们平时把最少的钱理解为1元,其实无可厚非,毕竟多数人不会真的连一角一分都觉得很值钱。但在一个儿歌里,且儿歌的目的是让孩子理解“最小的钱”不是自己的不能拿,如果就改成了“一元钱”,等于在表达“一元钱”不能拿为私有,但更少的“一角一分钱”没说不可以拿为私有,显然这是不符合儿歌的立意的。另外如果用这种方式突出一元钱,而无视一角一分,也会让孩子觉得一角一分不值钱。虽然真的没多少,但苍蝇也是肉啊。
如果真的都觉得一角一分不是钱的话,我也很乐意全国人民每人给我一角一分钱,我不嫌少。
■网友的回复
既然儿歌是唱给孩子的,我想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我小的时候,正好处在一个市面上刚好快要完全不流通一分钱的时代。我见过一分钱,但只是知道有这个东西而已。
以及,其实小的时候听着一分钱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理解它是要孩子拾金不昧的意思,但潜意识里就是觉得一分钱本身就是一种不存在的东西。老师会教,但当时的理解能力我也只能单纯把老师说的记下来,然后似懂非懂。
而且感觉那些说什么改古诗词的人真的好杠啊。传统文化这种东西是要人用一生去理解的,怎么能和儿歌相提并论。一个小孩七岁的时候歌里唱着一分钱,他不明白,十七的时候他完全理解了儿歌中的另一个年代,这有什么意义。但如果他七岁背了一首诗,十七的时候终于体会到了诗里的另一层风味,这才是没有辜负过去的人想要传承的东西。
总而言之,这首儿歌只是想要教会一群七岁的小孩子即使再小的金额也要拾金不昧,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够了。至于情怀什么的,这首歌是一个时代人的回忆,对今天的孩子而言却仅仅只是一首儿歌罢了,他们会有他们独有的童年,没有义务被任何人捆绑。
没什么特别的意思,但感觉好多人就是为了杠,我承认有些人会很在乎版权,很在乎尊重,这些东西另当别论,我不知原作者态度,不想妄加评论。我想表达的是在事情已经这样的情况下,网上很多没有逻辑的言论让我很不舒服。
顺便附赠一点背景信息,我语文这些年来一向很好,同龄人中无论语文成绩还是理解能力都很出众。即使这样,小学的时候学的脱离时代的东西还是一概只能朦胧理解,然后很多年后随着阅历提升慢慢都懂了。举个例子就是卖火柴的人小女孩里面不理解“上帝”,红岩不理解“渣滓洞”之类的。
■网友的回复
央行2006年9月发布公告,决定从2007年4月1日起,停止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在市场上流通,具体券别是1953年版的5分纸币、2分纸币和1分纸币。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我国先后发行了5套人民币,由于第三、四、五套人民币均未发行纸分币,所以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的退市,标志着纸分币彻底退出市民生活。
若市民持有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自公告指日起可到央行指定的金融机构进行兑换。此外,第二套人民币的硬分币继续流通。
12年之后才发现这个,要么是教材更新慢,现在才想起来中国没有分币,要么就是,你懂得
■网友的回复
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1分钱,不涨价没办法啊!
■网友的回复
小孩子谁见过一分钱长啥样啊,是顺应时代吗?
■网友的回复
说实话,我一点也不支持!一分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精神文化的代表。经典便是经典,不希望更改。
【怎样看待经典儿歌《一分钱》升级成《一元钱》】 刚刚看到一个评论是这么说的:
倒不如把卖报歌也取消了,不仅不合实际,也不政确,童工?旧货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