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独角兽|选秀十五年从“卫视制造”到“互联网制造”?,从李宇春到刘雨昕

文|阿涩
在选秀节目决赛中如同“定海神针”般存在的李宇春 , 于昨晚现身《青春有你2》的收官舞台 。 李宇春与蔡徐坤两大选秀时代的民选偶像“破次元”同框 , 刘雨昕C位出道有望成为下一位顶流女偶像 , “新旧”交接间 , 《青春有你2》的限定故事暂且落幕 , 而以“THENINE”为名的九位出道成员 , 以及剩余百位未出道选手接受淘汰制残酷的市场检验之路才刚刚开始 。
娱乐独角兽|选秀十五年从“卫视制造”到“互联网制造”?,从李宇春到刘雨昕
文章图片
《青春有你2》收官 , 《创造营2020》持续热播 , 《以团之名》《乘风破浪的姐姐》即将续航 , 选秀十五年孕育了数不尽的偶像 , 选秀节目模式也在新媒体语境下迭代更新 。 从“想唱就唱”到“不定义女团” , 十五年选秀节目到底在沿着怎样的轨迹行进?随着时代的改变 , 其造星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卫视制造到互联网制造 , 偶像群像代替时代偶像
“重新定义偶像” , 是自互联网偶像选秀节目兴起一再被提及的话题 。 《青春有你2》曾致力于打造“无限X”女团 , 旨在“不设限”“不定义” 。
“偶像”的概念被多元解读 , 选秀渠道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 , 造星的模式从经纪公司、电视台主推到网络赋权、用户成为主导 , 整个选秀机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而在这样的时代里 ,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偶像?在互联网商业逻辑下 , 怎样的偶像得以脱颖而出?平台与观众一直在寻找答案 , 却也早已得到过答案 。
《超级女声》的腾空出世“踹破了”专业音乐人才成为“明星”的门槛 , 塑造了“流量变现”现象的雏形 , 让娱乐经济的概念不再如同雾里看花 。 作为真正意义上“全民选秀”出来的偶像 , 李宇春早已成为时代偶像的符号 , 真正不被定义的、不受“规训”的 , 甚至与曾经的传统审美背道而驰的个性偶像 , 在备受争议中追捧为不可替代的人物 。 而这股“超女热” , 至今也仍未得到复制与超越 。
卫视选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崛起而没落 , 卫视综艺出走的人马成为当下互联网综艺的生力军 , 人才的出走、优质内容的转移 , 使平台IP内容展开个性化battle 。
鱼子酱文化曾凭借现象级节目《偶像练习生》让业内对其刮目相看 , 而其中心人物雷瑛与陈刚 , 以及队伍中的大部分人皆“脱胎于”湖南卫视;《创造101》制片人、七维动力创始人都艳与孙莉的团队 , 则曾是《歌手》时期的团队 , 之后 , 孙莉创立好枫青芸操刀《创造营》这一项目 , 都艳则与优酷合作 , 制作了《少年之名》;“选秀教母”龙丹妮 , 则继超男、快女系列后 , 创立哇唧唧哇与腾讯合作开发了《明日之子》系列节目 , 负责“火箭少女101”与R1SE的后续运营 。
娱乐独角兽|选秀十五年从“卫视制造”到“互联网制造”?,从李宇春到刘雨昕
文章图片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 偶像们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从个人到群像的发展过程 , 团体偶像更适合培养多元化的人设、聚合更多的受众 。 同样的偶像选秀节目 , 不同的节目slogan与选拔机制等 , 催生了大批偶像群像 。 得益于互联网平台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的偶像选秀节目迅速走红 , 但也因用户自主选择的增强、平台传播受限 , 使选秀节目再也无法复制2005年全民参与的选秀盛景 。 时代偶像早已一去不复返 , 但平台的多样性与偶像的特色性为大众提供着更多选择 , 使“偶像群像”成为时代选择 。
乐观大气的“小作精”虞书欣、沉默女孩陈珏、初代网红林小宅、个性飒姐上官喜爱……《青春有你2》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特色鲜明的女团偶像推到大众面前 , 虽然上官喜爱等实力与个人魅力强劲的选手未能出道 , 打破社会审美桎梏 , 但也擦亮了部分观众的眼睛 , 为其呈现了别样的女性色彩 , 也为打破审美垄断提供了可能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