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起眼的“摆地摊”起航

这两天 , “摆地摊”这个名词 , 屡屡出现在各类媒体中 。5月25日 , 新华网旗下《新华每日电讯》发表文章《释放“地摊经济”活力 , 让城市更有烟火气》 , 高调宣传全国人大上一个有关重启“地摊经济”的议案 。5月28日 , 中央文明办表示 , 在今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 , 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等要求列入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随后 , 各类媒体开始争相报道流动摊贩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 “地摊经济”被美化成就业的“蓄水池” , 城市活力的象征 , 恢复城市经济的示范 。 有文章说 , 近期以来 , 成都、许昌、杭州等地已经开始为“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松绑 。 成都设置了上千个临时占道摊点 。 许昌开放一批背街小巷开始马路道牙摊点 。 杭州也开放了部分街道 。 文章说 , 开放“地摊经济”可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 “增加就业”等等 。 文章宣称 , “成都靠地摊经济 , 已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 。 ”中央一声令下 , 各地听令而行 , 各类早市、夜市 , 各种小摊小贩开始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各大城市的街头 , 充满的烟火气 , 一派祥和景象 。 人们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提心吊胆 , 和城管玩“躲猫猫”游戏了 。要知道 , 在此之前 , 摊贩们可是被严厉打压、整治的对象 , 以至于小贩和城管的关系 , 都被编成了各式各样的段子 。 随便在网上搜一搜 , 都能找出一大段这方面的新闻了 。至于像有的地方所说 , “允许临时占道经营 , 既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 又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和温度 , 使文明城市创建以人为本、为民利民惠民” , 就有点搞笑了 , 人们禁不住要反问一句 , 这么多年不允许占道经营 , 难道就是不以民为本、不利民惠民了吗?不管怎么说 ,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 , 让老百姓摆个小摊 , 让一家老小有个维持生计的手段 , 也是一大功德(注意 , 这不仅仅是“功绩” , 而是已经上升到“功德”的高度了) 。 有篇文章说得非常好 , “地摊是穷人摆 , 穷人买” , “地摊是穷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回想起40年前 , 八百多万下乡知青返城 , 城市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 , 无法满足一下子涌现出来的大量劳动力 , 在没有更好办法的前提下 , 只好放开 , 允许知青们单干 , 做点小买卖 , 开个路边摊、杂货店、修理铺什么的 。 这样 , 城里第一批个体户产生了 。从此 , 中国的改革开放便一发而不可收 , 结果是财富喷涌 , 经济暴涨 , 并由此带来整个民族精神世界的极大改观 。40年过去了 , 现在 , 中国再一次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 。 2020年伊始 , 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 , 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 。 一是经济增长不稳 , 二是经济主体陷入危机 , 三是金融风险加大 , 四是内外经济失衡 。 鉴于此 , 中央及时作出新的安排 , 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 , 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新任务 。“六保”中 , 保居民就业是重中之重 , 就像李克强总理说的那样:“只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 。 ”“中国有9亿劳动力 , 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 , 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 ”就业岗位从哪里产生?“摆地摊”是创造就业岗位最简单、最方便、最低成本的方式 , 一个人 , 一个手推车 , 就可以养活一家人 。 在国家主体经济引擎缺乏动力的时期 , 一定要让民间的活力迸发出来 , 形成千千万万个小微市场主体 。 唯有如此 , 才能渡过难关 。但愿这不是一个权宜之计 , 而是又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 。禁锢的堤坝一旦放开 , 奔腾的洪流便不可阻挡 。公众号:夜读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