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二 )


过了几天 , 埋葬凤凰的地方又长出了一株新柏树 , 人们纷纷议论说:这是大禹夫妻或者不能团聚 , 死后化作夫妻树、连理树 , 永不分离 。 几千年来 , 大禹夫妻树的传说也越传越广 。
这大禹树被誉为“第一柏”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院内保存的一口古井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大殿前的古柏
院内今存古柏11株 , 腰围均两米以上 , 其中桧柏两株 , 虽已数百年 , 仍枝叶繁茂 , 形如华盖 。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 , 《重修禹王庙记》载:“庙故伟丽 , 庭有桧柏 , 不见白日 , 后有一树作龙形 , 皆数百年之物也 。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这是大殿后的古柏 。 照片摄于几年前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殿后“虬龙歧柏” , 树下圆形处为井口 。 照片摄于几年前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这是今年(2020)的照片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虬龙歧柏” , 树下圆井为龙枝吸水处)
禹王庙院内最奇妙的景观 , 之一就是殿后这株因夭矫作龙形而取名作“虬龙歧柏”的古柏 。 历代《宁阳县志》誉为宁阳八景之一 。 此柏长于禹王殿后 。 最可称奇的是树上两根主枝 , 东南一枝枯死 , 却长成古怪的枝结 , 隆结酷似龙首 , 中间龙目圆睁 , 结上长出两根微屈的龙角 , 苍劲有力 , 结侧树根“龙须”左右对称 , 泾渭分明 。 西北的一长枯枝翘向苍穹 。 两枯枝的造型犹如一条从西北方向飞向东南、惟妙惟肖的蛟龙 。
文人诗客来此揽胜 , 多赋诗赞美 。 明代最早的《宁阳县志》、《兖州府志》都有咏颂禹王庙“虬龙歧柏”的诗文 。
宁阳蒋集镇添福庄人清代曾任广东巡的抚黄恩彤有诗赞曰:
双歧夸瑞麦 , 虬柏更矜奇 。
翠鬣连铜干 , 苍髯傅铁枝 。
攫孥鳞爪现 , 摧剥雪霜知 ,
莫漫悲枯槁 , 龙头属后期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黄恩彤诗《虬龙歧柏》
不难看出 , 这“虬龙歧柏”的确是禹王庙内神奇的景观 , 被誉为宁阳古八景之一 。
这株“虬龙歧柏龙头的下面有一口井(树下圆形处) 。 相传很久以前 , 大禹在树下乘凉 , 到了半夜 , 被一阵阵响声惊醒 , 只见乌云满天 , 大禹看见这枝龙头柏变成一条龙 , 把头伸到树下面井里去喝水 , 喝完水 , 把周围的庄稼啃得光秃秃的 , 然后吐起了水 , 下起了瓢泼大雨 , 淹没了好多庄稼 , 冲毁了很多房屋 , 这条龙飞回树身 , 恢复原形 。 大禹暗想 , 近年此地涝灾骤增 , 原来是这孽障做的怪 , 喝了井水就会造成水灾 , 决心惩治这条怪龙 , 便召集手下运来了土石 , 把井填平 , 从此 , 这地方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 , 那个龙头样的枝杈也渐渐枯死了 , 而这棵树的其他枝叶却依然茂盛 , 被填的井口至今隐约可见 。 另有传说 , 这口井井口盖上 , 那条龙就无法伸头到井里喝水 , 这根柏枝就干枯 , 汶河不发大水;一旦井口敞开 , 那条龙就能伸头到井里喝水 , 这根柏枝就成活 , 枝叶就繁茂 , 汶河也会发大水 。 几百年来 , 树下的圆井一直被填实 , 从未再掘开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