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兴盛于宋朝的官服,如何在朱元璋的手里变成了陵墓的布局格式
时下小姑娘们喜欢穿汉服 。 多少再现了汉朝的服饰文化风采 , 风姿绰约 , 招人喜欢 。 可见 , 汉朝服饰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 它涉及到了各个方面 。
第一部分 , 趣说宋代的方心曲领是怎么回事
说起来 , 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已经制定了服饰礼仪体系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 汉儒叔孙通时期讲究礼仪 , 杂揉周秦礼仪而成汉家儒雅 , 让汉高祖刘邦喟然而叹 , 穿上衮服方知帝王之贵也 , 可见汉族在服饰上也必须体现魅力和礼仪 , 以及支持这种礼仪的艺术 , 宗教和哲学思想 。
本文插图
本文是要说宋朝的"方心曲领"与明朝的帝陵布局的关系 , 所以就要先说清楚"方心曲领"是如何经历了长久的时间才逐渐形成的朝服款式 。
最早提到曲领的是汉代 , 说起汉朝时代 , 必然想到刘邦的"楚制"服装 , 简直是鲁迅笔下的"短衣帮"了 。 然后刘邦又发明的刘氏冠 , 而我们的阿Q就用根筷子把几根黄毛扎起来 , 成了阿Q冠 , 继续了刘氏冠的余韵 。 因为着衣服就要有帽子 , 而帽子在过去就是冠 。 有衣冠才叫士 , 是士必然讲王法 , 所以 , 衣冠又与文明挂钩 , 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 比如有个历史典故 , 叫衣冠南渡 , 文明中心向南移的不同表达方式 。 否则 , 不合礼仪 。
刘熙在《释名》中对"曲领"的奇特作用进行了提高 , 有如护颈套 。 这种领子在民国时代的旗袍领子上找得着风华的影子 。 当然衣领一旦确定 , 为方便与尊重 , 端庄与适用 , 尊严与文明而言 , 必定是右衽 , 左衽是隶仆衣服 , 当然不在讨论中 , 这又有华夷之别 , 内外高下之分了 。
在颈下部分就是领子 。 打架时 , 抓住领子 , 就等于抓住了要害 , 所以又有"提纲絷领"之说 。 咽喉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 提出和亲的娄敬就形象的比喻成扼喉制背 , 可以打胜 。 平时讲"领袖" , 就是衣服的关键部位的领口和袖子 。 说谁是"革命领袖"就是这样描述的 。 领之上是头 , 下面是胸 。 领子保护的是颈 , 颈把头胸联成一体 , 当然就非比寻常了 。 革命时 , 领袖不抓住关键部位, 就是非常致命的了 。
如今且说"曲领在内 , 以中襟领上 , 横壅颈其状曲也 。 ”汉代曲领并不是挂在衣领外面的项圈 , 而是佩戴系在贴肉之处 , 在领口以内 , 遮盖露出的脖颈 , 这是个人隐私有关 。
本文插图
曲领的作用一是御寒 , 二是遮丑 , 挡内衣领口外的内衣的领子 。 这点可以看《三国演义》里的关羽 , 人家曹操给他锦袍, 他把新的穿在里面 , 旧的穿在外面 。 但是 , 领口却把这秘密暴露出来了 。 曹操看后 , 十分地不爽快 。 看来 , 古人在处理领口时 , 是短板无疑了 。 这就是高领应声而出的原因 。
在《新唐书》中 , 也有类似的记载:
“玉、犀簪導 , 絳紗袍 , 硃裏紅羅裳 , ……絳紗蔽膝 , 白羅方心曲領 , 白蔑 , 黑舄 。 ”
由此可见 , 隋朝时期已经出现方心曲领的说法 。
到了唐代 , 大家有钱了 , 穿的肯定比以往的时间更好 。 "方心曲领"这个名称便成了裁缝的口头禅了 。 此时的“方心曲领”包含了两个组成部分 。 一个是方心 , 一个是曲领 。
曲领大概是一个圆领 , 和汉代的差不多 , 实际上变化不大 , 衣服脱下后 , 是个开放的环 , 穿上后是个闭合的环 。 由于隋唐时期的人们生活富裕 , 讲究吃喝玩乐 , 在服饰上的层次更高 。 社会经济带动文化发展 。 思想观念随之而改变 。 天方地圆的哲学反应在服装上 , 表现为“方心曲领” , 而添加的"方心" , 又是怎么回事?
他们加上去的方心 , 意味着朝会服装由右祍改变成另一种服饰 , 似乎就是后世小孩们穿的罩衣 。 从后面扣 , 而不是从前面合拢 , 宋朝官员着正装 , 必是曲领(圆领)方心合而为一 。 这个图案似乎就是独轮车 。 但绝对不是独轮车 。 正面看过去 , 又象是个一个圆与一个长方形相切构成的拉环 。 似乎被有人拉着走 。
推荐阅读
- 历史旧影馆|8张历史上流传的朱元璋画像:被刻意丑化,图9才是他的真实样貌
- 鲸鲸说历史|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为何朱棣却不敢造朱元璋的反?
- 鱼羊文史|朱元璋:“成功者”,他们的光环背后是为了胜利竭尽所能!
- 朱元璋|徐达神道碑应该是一篇“草稿”,如此推测,蒸鹅事件可能是真的
- 天涯看点历史|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能干的朱棣?专家:谁都能坐,就朱棣不行
- 道非史观|存在于宋朝科举的别样制度"特奏名",它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 琳琳说历史|朱标如果活着,朱元璋会让他顺利继位吗?
- 糗事大说|朱元璋为何要烹食大臣的老婆!说了都是古代妇女的血泪史
- 读史前历史|如果朱元璋长子不死,选择削藩的话,朱棣会造反吗他会成功吗?
- 烟雨江南似画|朱元璋派他下南洋,他却建立一国家,如今富的六亲不认,只认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