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没有假期的爸爸,遇上没有玩够的孩子( 二 )





社交媒体新近流行的很多短视频 , 让我们对90后新手爸爸的“带娃”实战能力刮目相看 。 在大众印象中 , 80后似乎才小步迈入青壮年 , 90后年纪尚轻 。 但不知不觉间 , 最早的一批90后也肩负起了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 在物质与文化双重丰富的时代背景中长大的90后 , 他们视野宽阔 , 内心充盈 , 情感更细腻 , 作为新生一代父母的育儿理念也更先进 。 当他们放下手机 , 积极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时 , 也是“奇招”频出 。



宅在家里不能外出 , 就把家里改造成游乐场 。 骑在爸爸身上 , 在旁边放个投币箱 , “爸气”木马车就开动了;用小饼干模拟叠叠乐 , 爸爸和孩子一人搭一层 , 在你来我往的调皮气氛中共筑温情……简单随手的互动 , 家长和孩子都能玩得其乐融融 。


当没有假期的爸爸,遇上没有玩够的孩子
文章图片
(视觉中国/图)


如何与“四脚吞金神兽”共处?需要家长们有共情能力 , 去真正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 再用儿童化的语言与思维表达出来 。 亲子关系里有大学问 , 却没有标准公式 。 90后爸爸们没按常理出牌 , 而是学着探索 , 交出自己的“养娃”答案 。 他们在育儿中存在感更强 , 也更能折腾和包容 。 区别于传统印象中的“父爱如山”与“深沉内敛” , 年轻的爸爸更乐意与孩子建立亲密情感联系 。 他们不会强施“我是大人 , 你是孩子”的概念 , 而是突出亲子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 愿意和孩子共度童年 , 甚至有时会反转为“你是大人 , 我是孩子“ , 放下管束者的角色 , 以此激发孩子的责任感 。



2

“陪我一起玩”的邀请函


爱玩 , 是孩子的天性 。 有些遗憾的是 , 很多人成年长大后 , 玩心逐渐被
削弱 。 美国育儿学家劳伦斯 · 科恩一直致力于研究游戏与儿童成长的关系 , 他在《游戏力》系列书籍中一直强调“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



亲子间情感共振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游戏化陪伴 , 与孩子们充分玩在一起 , 对他们的成长需求进行细腻观察和敏感回应 。 有些父母舍弃外出工作 , 在家全职24小时陪着孩子 , 但在过程中却无视孩子的情感 , 适得其反 。 陪着和陪伴是两码事 , 家长不需要强调对孩子陪伴的绝对时长 , 更应该看重陪伴的质量时间 。



陈谦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 作为一个“英年早育”的90后爸爸 , 他的女儿芊芊已经四岁了 , 尽管他渴望能和女儿打成一片 , 却笨拙地迈不开表达爱的第一步 , 加之工作繁忙 , 常常需要加班 , 难得陪女儿看一回动画片却因分不清人物角色被“吐槽” 。 转机是宅在家的某天 , 陈谦心血来潮翻出了自己儿时压箱底的玩具 , 竟然意外地俘获了女儿的“芳心” 。 游戏卡片、玻璃弹珠、彩虹弹簧圈……这些有些年岁 , 与他近乎同龄的玩具 , 每一样都让女儿如获至宝 , 一如小时候的自己 。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 , 玩具就是自己与孩子最好的联结 。



此后 , 每天的游戏时间就是父女俩心照不宣的默契 。 在不断的互动中 , 俩人甚至还能就地取材 , 开发属于他们的新游戏 。 陈谦把女儿喜欢的奥利奥小饼干 , 拆成黑白棋子 , 和她下“好吃的五子棋” , 既能培养女儿的弈棋思维 , 开动脑筋 , 又把奥利奥当成胜利者的奖励 , 简直百玩不厌 。



玩在一起的快乐 , 对家长而言比金钱更可贵 。 在孩子的世界里 , 他们对时间的感知是迟钝的 , 时时刻刻都是“活在当下” 。 专注地玩 , 让大朋友和小朋友都忘却了时间 , 心却挨得更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