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观|《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二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这两联把生人初次出峡 , 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
尾联“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 ,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 但诗人并不直白的说自己思念故乡 , 而是赋予这故乡之水以人的情感 , 以江水恋恋不舍地万里送行舟 , 来抒发自己思乡之深情 。 所以 , 诗题中的“送别”是告别故乡 , 而不是送别朋友 。
对于这首诗有两个有争议的地方:
争议一:诗题中的“送别”二字是否可以删掉?
清朝的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 , 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 。 也有人说 ,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 , 然而仔细揣摩 , “送别”之意犹在 , 足见椽笔功夫;而且“送别”二字说明了故事发生的事件 , 奠定了感情基调 , 如果删去 , 仅余渡荆门 , 故事的基调没了 , 情感也没法好好的表达出来 。 看来是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喽!
争议二:李白的这句“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到底哪个更胜一筹?

曦观|《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本文插图

据说 , 当年李白写下了《渡荆门送别》 , 因写得太好 , 粉丝杜甫忍不住模仿了一首 , 就是这首《旅夜书怀》 。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经典的五言律诗 , 在五律上大概也只有杜甫能和偶像李白一较高下了吧?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这首《渡荆门送别》 , 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始漫游时所作 , 此时李白大概24到26岁 。 全诗意境高远 , 笔力超然 , 既有瑰丽的想象力 , 也有恢弘的气势 , 是难得的佳作 。
《旅夜书怀》也是一首五言律诗 , 但杜甫作此诗时已54岁(也有说是59岁) , 已经不是青少年时期那个“致君饶舜上”的意气风发的杜甫 , 此时的杜甫已经经历了各种磨难 , 此时也正漂泊无依 , 心中满满的惆怅 。 《旅夜书怀》以景入情 , 情景交融 , 而且有着杜甫诗一向的工整和深刻 , 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
说是有争议 , 其实后世文学家普遍的观点是认为杜甫的“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要比李白的“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芜”更胜一筹 。 但是也有更客观的评价 , 比如《而庵诗话》(一部中国诗歌评论著作)曰:“诗总不离乎才也 。 有天才 , 有地才 , 有人才 。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 , 于地才得杜子美 , 于人才得王摩诘 。 太白以气韵胜 , 子美以格律胜 , 摩诘以理趣胜 。 太白千秋逸调 , 子美一代规摸 , 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 篇章字句 , 皆合圣教 。 今之有才者辄宗太白 , 喜格律者辄师子美 , 至于摩诘而人鲜有窥其际者 , 以世无学道人故也 。 合三人之所长而为诗 , 庶几其无愧于风雅之道矣 。 ”也就是说 , 李白气度高 , 杜甫格律精 , 从这两首五律来比较 , 太白稍胜一些;而“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写远近景观 , 意境开阔 ,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 是写垂直静观 , 气势宏伟 , 单论这两句来说 , 太白句稍弱子美 。 同样 , 文无第一 , 武无第二 , 还是仁者见仁吧!
附:关于杜甫《旅夜书怀》的写作时间的说法
说法1:此诗作于公元765年(广德三年 , 杜甫54岁)秋天 。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 , 杜甫53岁) , 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 , 杜甫的好朋友严武当时坐镇成都 , 任剑南节度使 , 杜甫就在严武幕府中任职 , 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 但第二年(公元765年 , 杜甫54年)4月 , 严武突然病逝 , 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 , 于是5月 , 杜甫带领全家离开了成都草堂再度漂泊 。 杜甫乘舟东下 , 在岷江、长江一带漂泊 , 从榆州(今重庆市)乘舟东下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 杜甫于9月份抵达忠州 , 然后创作了这首诗 。 当时的杜甫54岁 , 且常年有病 , 国家时局动荡 , 自己生活有没有着落 , 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 。 所以全诗流露出奔波不遇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