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尔摩斯|买基前,先做好『亏钱』的准备
让你做好会亏钱的准备 , 并不意味着会亏钱 ,
只是你做好准备 , 当某基金短期有亏损的时候 , 你不会慌张 , 甚至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损失 。
20年困局:基金赚钱 , 基民不赚钱
从1998年首批基金发售开始 , 公募基金已走过20个年头 ,
然后 , 被誉为国人最认可投资方式之一的基金 , 却一半是海水 , 一半是火焰 。
“火”的一面是 , 20年来 , 基金业从无到有 , 在经历两轮大牛市之后 , 总规模突破10万亿;选择投资基金的人数也从0开始一路狂飙 , 到如今11.6亿 , 全国民人手一基 。
在基金行业走牛大火的背后 , 对于亿万基民而言 , 却是海水般的苦涩滋味——有接近7成基民赚不到钱!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基金产品不行?
我用Choice取出全市场的开放式基金(非货币基金、理财基金) , 再剔除成立不满一年的 , 总计6993只 , 截至2020年5月28日 , 成立以来负收益的有643只 , 占比9.19% ,
也就说 , 90.81%的基金成立以来是正收益 。
如果再剔除指数型(包括被动指数+增强指数) , 剩下6173只基金 , 截至2020年5月28日 , 成立至今负收益的有381只 , 占比6.17% ,
即 , 在剔除指数型基金后 , 有93.83%的基金成立以来是正向收益的 。
亏损幅度在30%以上的主动基金 , 清一色的权益基金 , 跌幅50%以上的尤以原油商品类基金为主 。
本文插图
但这 , 并不能否定 , 90%的基金成立以来是正收益 , 是赚钱的事实 。
绝大多数公募基金还是很给力的 。
那 , 为什么接近7成基民亏损呢?
这么多年的从业中 , 我深深的觉得 , 这是一场因投资者教育没做好 , 卖方专业能力不够等原因夹杂在一起而产生的“悲剧“ 。
为什么我会这么觉得呢?
我们先看基民购买基金的渠道 , 主要是3个 ,
银行、券商、第三方互联网代销机构 。
前两者 , 基民是有客户经理服务的 , 然而这些客户经理 , 尤其是服务零售客户的 , 本身的基础工资不高 , 需要靠销售业绩提高收入 , 而一家银行或者券商代销的公募产品是极多的 , 基民对产品不知道 , 客户经理选择哪一只基金去和客户说就很有操作空间 。
更有甚者 , 客户经理本身的专业度就不够 , 专业的基金投顾是去年才开始 , 今年比较盛行的 , 有些券商或银行根本没有这类的人才储备 。
第三方互联网代销机构 , 代销的产品依旧全面 , 可有多少人会去认真研究?
90%的基金只看首页推荐的基金 , 而这些基金可能是某些阶段 , 比如近3月、近6月业绩好 ,
用短期去衡量一只基金 , 这样的时间维度 , 太草率了 。
基民接触到的客户经理、APP产品推荐本身就不是很专业严谨 , 这是第一悲 。
对于基民自身 , 我感触最深的有几点:
1、对基金一窍不通时 , 不先学习 , 直接就上;
从业生涯中看过太多的人 , 一上来就直接买风险极大的股票型、混合型 ,
当涨的时候 , 还觉得是自己选的好;当跌的时候 , 在各种骂 , 我听过最无语的评价是 , 说还不如买余额宝 。
拿权益类基金和余额宝比 , 怎么不拿股票和余额宝比呢?
2、多数人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认识不清;
我一直强调 , 收益高的不是最好的 ,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如果你承担风险的能力非常低 , 只买过余额宝、银行理财 , 那么混合型、股票型、指数型的基金业绩再高 , 你也别碰 , 甚至是二级债基都别碰 。
千万千万别跟风买基金 。
3、短期有一点点亏损 , 就害怕退缩 , 不主动出击 , 死拿不动
中国基金业协会做的调查显示 , 55%的个人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的平均时间在1年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