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十二年|周武王凭什么打赢牧野之战?真正的原因是它!( 二 )


因此 , 商军战车的主要攻击手段仍是弓箭 。
那么 , 周人战车的装备和编制又是怎样的呢?
读史十二年|周武王凭什么打赢牧野之战?真正的原因是它!
文章图片
02、三四五 , 一起冲
长期和戎狄部落作战的周人 , 对战车的运用要远比中原的商人娴熟 。
北京房山琉璃河一号车马坑出土的西周战车 , 比殷墟战车的车厢要更宽 , 更大 。 这样的车厢意味着周人的战车足够容纳下三名甲士 , 再加上驷马的编配 , 便成了我们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式样 。
三名甲士按左 , 中 , 右一字排开 , 左边的甲士使用弓箭射击 , 是一车之首 , 称为“甲首”;中间的甲士专门负责驾车 , 称为“御手”;右边的甲士使用长柄的戈、矛、戟等攻击 , 称为“参乘” , 非勇武过人之士不可胜任 , 比如生吃猪腿的猛人樊哙 。
之所以这样安排 , 是因为人的惯用手是右手 , 使用长柄武器作战的车右能够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 , 挥舞兵器更加方便 。
四匹马儿同样一字排开 , 中间架辕的两匹马称为服马 , 左边的马称为“骖马” , 右边的马称为“騑马” 。 王勃《滕王阁序》中“俨骖騑于上路 , 访风景于崇阿”中说的就是它们 。
至于兵器 , 周人喜好使用长柄兵器 。 短柄的戈是商朝军队的标配 , 周人使用的则多为长柄戈 , 并大量装备了矛、殳、戟等兵器 , 在战斗前插在战车的舆侧备用 。
三士、驷马、五兵(据《考工记》载 , 车兵五兵为戈、殳、戟、酋矛、夷矛)便成为了周人战车的标准配置 。
【读史十二年|周武王凭什么打赢牧野之战?真正的原因是它!】看得出来 , 三名甲士都需要长期的操作训练和协同训练 , 所以往往由不事生产的贵族担任 。
因此 , 每辆战车往往伴随着大量徒兵 , 他们由庶人和奴隶充任 , 任务是保护战车和提供后勤服务 。
在青铜器时代 , 有着高移速、高重量和完备护甲的战车 , 能够不惧箭矢地冲锋陷阵 , 堪称军国利器 。
在牧野大战中 , 汇集了“戎车三百乘” , “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的周武王 , 就是借此一举突破了商人的步兵方阵 , 也击垮了商朝本来就被纣王作的所剩无几的民心 。
读史十二年|周武王凭什么打赢牧野之战?真正的原因是它!
文章图片
03、战车的辉煌与没落
虽然在中国古籍中一直有“黄帝作车”、“奚仲作车”的记载 , 但是从出土的战车遗迹来看 , 商周时期我国的战车在规格上都和两河流域、埃及以及高加索地区的战车十分相似 , 而后者出现的时间又远早于我国 。
因此 , 战车很可能是通过西边的游牧民族传到中国来的 , 而长期处在中原商王朝和西面戎狄之间的周人 , 自然对战车的运用和设计 , 有着更深厚的经验 。
牧野之战的大胜给周人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 本就“尚舆”(《考工记》)的周人在获得天下之后 , 进一步完善了战车的编制和武备 , 比如给车厢装上青铜甲片 , 给车轴加上利刃这样的“骚操作” 。
到了征战不休的春秋战国时期 , 车战已经成为了诸侯征伐的主要作战形式 , 战车的数量也随之成为了衡量一国国力的主要标准 。
春秋霸主晋国的大臣叔向更是在外交场合公然恐吓鲁国使臣:“寡君有甲车四千乘 , 虽以无道行之 , 必可畏也!”(我家国君有战车四千辆 , 就是耍无赖打你 , 你能咋地?)
这种仗着国力耍流氓的行径 , 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到了后来 , 骑兵的大量出现冲击了战车的地位 ,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打响了反抗战车统治地位的第一枪 , 汉武帝的十万铁骑伐匈奴更是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战车从此退出了战场的舞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