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设计者的热爱,上坤书写生活更多纬度


作者:时代财经 唐洛
梁晶说 , 设计回应人与生活的关系 , 通过创造性手法解决问题;
马之春说 , 建筑成就城市 , 空间塑造生活;
李宁说 , 景观的意义是被感知 , 因为寄托了人的情感共鸣;
俞玮说 , 室内设计要自我迭代 , 不做复制者;
丁良方说 , 技术的意义始终在于让人过得更好 。
他们五位都是上坤的设计师 , 或专注于建筑 , 或专注于景观 , 还有的专注在室内以及与房子相关的某些细微末节 。 近期的“上坤520×设计师节” , 他们与上坤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 尝试以设计的角度 , 探讨产品的多种可能性 。

时代财经|设计者的热爱,上坤书写生活更多纬度
本文插图

尽管视角有所不同 , 但五位设计师的态度却高度一致 , 借用包豪斯的一句话来说 , 就是“设计的目的是人不是产品” 。
这也是上坤集团创始人兼CEO朱静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 , 在她看来 , 房地产行业已步入“产品竞争力+运营效率”的新时代 。 她认为上坤在这个新的时代里 , 要打造有一定溢价能力的产品 , 而且是在保量的前提下 , 把品质做好、价格卖起来 , 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
去年7月 , 上坤在上海发布了全新的“三五发展战略” , 确定了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 提出“洞察变化 , 进化再出发” 。 意味着 , 下一个五年 , 产品特色、客户口碑、品牌营造等多方面形成产品溢价能力、公司品牌力和区域规模优势都将成为上坤发展的重中之重 , 而上坤已经出发 。 拒绝复制 , 上坤重新定义“好房子”
规模为王的时代里 , 为了生存和发展 , “快”被很多房企视为首要任务 。 无可否认的是 , 快字先行确实推动着整个行业飞速向前发展 , 但产品同质化的问题随之而来 , 这也是为什么好房子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显得十分稀缺的原因所在 。
如同朱静所说 , 中国市场并不缺房子 , 而是缺好房子 。 她认为 , 房地产行业不应只关注于“房子” , 而应该更多思考客户的需求 , 从有房子住 , 到有大房子、好房子住 , 到有好服务的好房子住 , 真正的好房子应该从人对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出发去设计的 。
朱静也呼吁同行 , 不要为了追求规模而做大规模 , 导致不给设计和产品酝酿的时间 , 希望大家可以尊重土地 , 在有限的成本下去做产品创新 , 加强客户产品敏感性创新 , 为行业提供更好的产品 。
上坤认为 , 好产品是可以洞察人性的 。 因此 , 其拒绝产品复制、关注客户体验 , 希望遵循着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 有标准而不标准化的理念 , 重新定义“好房子” , 打造更宜居的产品 。
具体来看 , 产品打造方面 , 上坤最为注重产品创新 , 但这种产品创新不是一味的求新、多变 , 而是不断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 做出被需要的产品 , 用设计、科技、人文赋予产品全新的生命力 。
“我们的团队成员在晚上做梦时都在思考如何提供不断更新迭代的作品 , 无论身在何处 , 都在学习、探索如何设计和建造符合时代与客户需求的作品 。 我们一直总结需在哪些细节上加以改进从而做得更好 , 我们有责任提供绿色、环保、节能的作品 , 我们更需要做好成本管理与生产运营 , 为客户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 。 ”
为做好产品 , 不仅是团队在夜以继日的研究 , 朱静作为上坤创始人 , 即使行程再满 , 她每周也坚持抽出时间 , 亲自甄选材料——从玻璃立面、艺术摆件到儿童区铺地的松木块 , 经常和团队讨论到深夜 , 以保证材料能让客户有最好的居住体验 。
人生是一个宏大的话题 , 幸福生活却是由无数个小确幸串联而成 。 上坤坚信 , 只有贴近生活本质的产品 , 才能无限接近居住者内心理想的样子 。 成长社区体系塑造宜居生活
过去的十年 , 是房地产行业浪潮奔涌的十年 , 亦是上坤出生和快速成长的十年 。 在这十年时间里 , 房地产市场在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在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