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商鞅的军事外交:统军伐魏、游说魏王( 二 )


这则故事显然是后人追述 , 当时魏惠王尚未称王 , 应称之为“公”或“君” 。 故事情节也难免有夸张和渲染之处 , 但魏惠王确实没有任用商鞅 , 商鞅最终去了秦国 。
【商鞅|商鞅的军事外交:统军伐魏、游说魏王】多重角色的施展与拜相封侯
战国时期 , 君主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臣下举荐 , 商鞅能够见到秦孝公是通过宠臣景监的举荐 。 这位景监可不是太监 , 是楚国贵族 , 昭、屈、景是战国时期楚国最强盛的三大家族 , 楚国贵族为何会在秦国当官?因为秦、楚两国世代联姻 , 直到秦始皇时 , 还有大批楚国贵族在秦国任职 。 通过结交景监 , 商鞅还抱上了楚国这棵大树 , 在出土文献中 , 秦家嘴楚简有“秦客公孙鞅聘于楚之岁”、天星观楚简有“秦客公孙鞅问王于戚郢之岁”这样的记载 , 说明商鞅可能不止一次造访楚国 , 商鞅最终的封地也选在了秦、楚交界的邬城 , 不得不说商鞅的这一做法颇具纵横家狡兔三窟的特点 。
商鞅|商鞅的军事外交:统军伐魏、游说魏王
文章图片

商鞅时代的形势图
秦国的变法其实在秦孝公之父秦献公时就已经开始了 , 秦献公元年(前384年) , “止从死(禁止用活人殉葬)”;二年 , 迁都栎阳 , 削弱旧贵族的地域影响力;六年 , 开始在部分地区推行县制 , 打破旧有的宗族组织;七年 , “初行为市” , 进行经济改革;十年 , “为户籍相伍” , 也就是户籍改革 , 让国家直接掌控人口 。 秦孝公初年商鞅的改革也是陆续展开的 , 最初变法的阻力可能不太大 , 而且收效很显著 , 所以秦孝公十年(前352年)商鞅升任“大良造庶长” , 相当于相国 。 也就在这一年 , 商鞅开始发挥他的军事才能 。
商鞅|商鞅的军事外交:统军伐魏、游说魏王
文章图片

“大良造庶长”商鞅督造的兵器部件(故宫博物院藏)
当时 , 魏军主力正在东方对阵赵、齐、宋、卫等国 , 商鞅决定抓住时机 , 给魏国一记猛拳 。 公元前352年 , 商鞅率军直指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境内) 。 魏军胶着于东方战场 , 无力西顾 , 安邑守军最终投降 。 要知道 , 魏惠王把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才十年(公元前361年迁都)而已 , 安邑依然是魏国政治、经济名城 , 人口和财富聚集之处 , 还是魏国历代先君陵寝之所在 , 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 旧都沦陷 , 这对魏国军民士气的巨大打击可想而知 。 《史记·魏世家》记载这一年魏国“筑长城 , 塞固阳(未详在今何地 , 但肯定是战略要地)” , 加强防守 。 结果 , 第二年(前351年) , 商鞅又带兵包围了固阳 , 固阳守军投降 。 局势似乎一片大好 , 然而 , 就在这一年 , 魏国开始了绝地反击 。
魏国毕竟是老牌强国 , 家底丰厚 。 魏惠王和韩国结盟 , 迅速解决了东方问题 , 把齐国打得“筑防以为长城”(《竹书纪年》);随后 , 挥师西向 , 不仅收复了失地 , 还包围了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 。 《战国策》说这时的秦孝公“寝不安席 , 食不甘味 , 令于境内 , 尽堞中为战具 , 竟为守备 , 为死士置将 , 以待魏氏” 。
危难之际 , 商鞅自告奋勇前往游说魏惠王 , 对魏惠王说:“现在听命于您的 , 都是宋、卫、邹、鲁等小国 , 您若想成就王业 , 一定要让齐、楚、赵、秦、韩、燕这六个大国听命 。 有秦国的支持您一定能够成就王业 , 您不如先穿上王服再去讨伐齐、楚 。 ”商鞅的这套说辞让魏惠王很受用 , 当时只有楚国在几百年前就称王了 , 齐、赵、魏、韩都是侯爵 , 秦、燕是伯爵 , “王”这个称号对中原各国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 。 而且在魏惠王看来 , 韩、赵已经和魏国结盟 , 若是再有秦国的支持 , 魏国似乎真的离王业不远了 。 公元前350年 , 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今陕西华县南)会盟 , 双方罢兵 。 商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将“祸水东引” , 《竹书纪年》记载此后魏国曾联合赵国北伐燕国 , 南联韩国攻取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 。 魏惠王还扩建宫室 , 车架仪仗全部和周天子等同 , 摆足了要称王的架势 。 秦国则积极配合魏国 , 魏惠王召开逢泽之会 , 率诸侯朝天子 , 秦国都主动参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