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央视网评:民法典为人格尊严提供“全时保护”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5月28日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我国首部《民法典》和所有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 把对“人格尊严”的保护提升到全新高度 。
【民法典央视网评:民法典为人格尊严提供“全时保护”】《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 , 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 。 “以民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民法典》的方方面面 。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 老百姓在《民法典》中都是自然人 , 都是民事主体 。 老百姓终其一生 , 生老病死 , 工作生活 , 财产交易 , 父母子女 , 样样俱到 , 都在《民法典》的规范和保护之下 。
《民法典》认可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 , 享有平等的权利 , 受到平等的保护 。 譬如 , 《民法典》规定每一个人的生命尊严都受到保护 , 不仅要有生的尊严、活的尊严 , 而且要有死的尊严 , 包括生前预嘱、临终关怀和尊严死 , 可以选择怎样在死亡时 , 仍然能够保护好自己最后的尊严 。 可以说 , 《民法典》让人的一生都有生命尊严 。
不仅如此 , 《民法典》还保护老百姓在出生前胎儿期间的权益 。 一个人在受胎之后至出生前的胎儿期间 , 《民法典》就开始对胎儿进行保护了 。 在这个意义上 , 胎儿是一个潜在的人 。 在胎儿期间 , 他(她)可以接受其被继承人的遗产 , 可以接受他人的赠与 , 当其身体、健康受到侵害时 , 还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 当然 , 胎儿要在其出生之后 , 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利 , 使自己的权利得到保护 。
另外 , 当一个人死亡后 , 《民法典》要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 , 尊重其处分遗产的意愿 。 《民法典》规定 , 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都予以保护 , 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 。 《民法典》的继承编 , 保障每一个人的遗嘱自由 , 使其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身后的遗产 。
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 , 一生各阶段的权利 , 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 《民法典》就是按照这种设置权利和规定义务的方式 , 规范社会生活的秩序 。 民众在自己的生活中 , 按照《民法典》的规定 , 享有权利 , 行使权利 , 保护好自己的权利 , 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 活得更有价值;同时 , 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 , 承担应尽的义务 , 一旦违反了义务 , 侵害到他人的权利 , 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
事实上 , 《民法典》制定了一个庞大的百姓生活的行动指南 , 或者是民法术语所说的行为规范 。 按照这个行动指南或者行为规范在社会中生活 , 个人的尊严就能够得到尊重 , 权利就能够得到实现 , 不仅在一生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 而且在其生前和死后都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 。 反之 , 如果不按照《民法典》规定的生活指南或者行为规范活动 , 违反应尽的义务 , 侵害他人的权利 , 就要吃官司 , 就要承担民事责任 。
《民法典》以慈母般的胸怀 , 将每一个民事主体包容其中 , 是我们老百姓生活的百科全书 , 是保护老百姓权利的保护神 。 这部伟大法典、人民法典的诞生 , 将为社会运行、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 。 (作者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