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乙笑谈古今事|苏轼与王安石:从以牙还牙的政敌,到惺惺相惜的文友( 二 )
被皇帝赏识的苏轼之所以从此难安于朝 , 即因他已被当朝宰相王安石盯上 , 为自保他只能出此下策 。 他的仕途自然也从此变得曲折艰难 。 可能连苏轼自己也没想到 , 经常奔波于朝廷和地方之间 , 竟成了他后来全部仕途生活的缩影 。
03 苏轼公开反对新法 , 作文嘲讽变法派官员 , 被构陷入狱
苏轼自请外任地方官后 , 也并没有因此变得识趣 , 反对新法的态度始终没变 。 不过他执行新法时采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 对民有利的他就执行 , 不利于民的他就公开拒绝执行 。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时新政日下 , 轼于其间 , 每因法以便民 , 民赖以安 。 ”苏轼此举 , 百姓自然拍手称快 , 但对新法派而言 , 却视他为“大患” , 想“除之而后快” 。
在官场做官如此不识趣 , 若是一般人 , 恐怕早没活路 。 但苏轼才华横溢 , 极得皇帝赏识和百姓爱戴 , 哪怕新法派对他再咬牙切齿 , 也不敢轻举妄动 。 不过苏轼的笔实在太厉害 , 他不但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皇帝书》批评新法 , 还写了《戏子由》、《湖州谢上表》等文嘲讽那些靠投机新法起家的人 。 如他在《湖州谢上表》中说:“知其愚不适时 , 谁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 或能牧养小民 。 ”
本文插图
苏轼此举实在有点失策 ,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 , 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打压苏轼 , 但他毕竟是君子 , 即使想搞苏轼 , 也要找合法的借口 。 而苏轼嘲讽那些投机家 , 毫不留情面 , 无疑是捅了马蜂窝 , 因这些人大多是眦牙必报的小人 。 结果可想而知 , 苏轼被这些人群起弹劾 , 在“乌台诗案”中被构陷入狱 , 差点被问斩 。 好在有众多有识之士多方营救 , 甚至连已退休的王安石也给皇帝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最后皇帝也因怜惜苏轼的才华 , 没有杀他 , 只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苏轼也由此开启了他漫长的贬官生涯 。
04 苏轼拜访已退休的王安石 , 相逢一笑泯恩仇 , 冰释前嫌
客观地说 , 王安石的变法在某些方面的确起到了为民争利的作用 , 因而苏轼才“因法便民” , 只执行对民有利的部分;当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当权后 , 他也反对尽废新法 。
只因他认为变法之弊大于利 , 所以才极力反对 。 比如王安石重在“变革法制” , 而他则强调“改革吏治” 。 他说:“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 , 失在于任人 , 而非法制之罪也 。 ”他在《再上皇帝书》中更是直言不讳:“今日之政 , 小用则小败 , 大用则大败 , 若力行而不已 , 则大乱随之 。 ”
本文插图
可见 , 他与王安石之争 , 无关个人恩怨 , 更非意气之争 , 而是理念之争 , 大势之争 。 所以 , 本为谦谦君子的他 , 才这样不识趣 , 不妥协 , 不惜与王安石为敌 , 不惜犯众怒 。 当王安石被罢相退居金陵后 , 已没必要再争的两大文豪自是惺惺相惜 。 1084年 , 苏轼在赴任汝州途中 , 专门前往金陵拜会王安石 , 他们一起游玩、喝酒、和诗 , 相处甚欢 , 可谓“相逢一笑泯恩仇” , 冰释前嫌 。 苏轼的这首《次荆公韵四绝》之三 , 便是当时唱和的佳作——
骑驴渺渺入荒陂 ,
想见先生未病时 。
劝我试求三亩宅 ,
从公已觉十年迟 。
推荐阅读
- 小陈谈古今历史|中国农妇收养日军遗孤,长大后日本生父劝其回国,他送父亲7个字
- 新资讯|中华最稀奇的未解之谜
- 小陈谈古今历史|他们死后为何没有直接上封神榜,而是前往朝歌面见纣王?
- 小陈谈古今历史|大摆“迷魂阵”,揭秘莱芜战役前华野的迷惑战术
- 古今都付笑谈中|古人云:“国之将亡,必有妖孽”明朝将亡时,离奇事件层出不穷!
- 陈生浅谈古今|李清照既有女人的柔弱,又有男人的刚强
- 风雨说古今|王勃酒席出口成章,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 通古今史也|齐国一大臣有70多个儿子,他生儿子的方法很特殊,一般人无法接受
- 穿越历史看古今|素有“诗鬼”之称的李贺,一生命运多舛,始终为了理想奋斗终身
- 标小宝|内蒙古今天突发数百个招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