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走老区看老乡丨南召:林下“种”出好生活

老区名片
革命老区南召县有着光荣的历史 。 1930年春 , 中国共产党南召地方组织诞生 。 解放战争时期 , 闻名全国的“豫西牵牛”战役就是在这里制定战略决策并组织实施的 。 近年来 , 南召县立足山地资源优势 ,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 , 带动林农和贫困群众致富 , 让绿饭碗成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饭碗” 。
□河南日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娟
5月18日傍晚 , 夕阳映红了半边天 。 南召县崔庄乡马良村村民任中华抬起头 , 挺直腰板 , 回头看着刚刚浇过水的玉兰树 , 只见新栽的树木迎风摆动着枝叶 , 沙沙作响 。
“姐妹们 , 下班了!”在欢声笑语中 , 十几名中年妇女拿着铁锹、水管从树林中出来 。 她们走进会计室 , 每人领到一张小小的纸条 。 “干一晌领一张纸条 , 月底统一结算工资 , 这一张纸条是40块钱 。 ”任中华向记者介绍 。
马良村的500亩土地流转给了南召县森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 , 用于发展国储林 。 该公司在此种植了大量的玉兰和国槐 , 林下还套种了白芨、蒲公英等中药材 。 育苗、植树、浇灌、除草……马良村有100多名闲散劳力得以在“林下”安生务工 。
“俺村人多地少 , 光靠种地根本吃不饱饭 。 ”在任中华的记忆里 , 村子的改变是从2006年开始的 。 那时 , 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友意识到 , 必须发展产业 , 村子才有出路 。 他带着村干部远到河北考察高效农业 , 近到西峡学习香菇种植 。 最终 , 村里引进了一家公司发展蔬菜、苗木种植 。 但由于山区昼夜温差大 , 普通的大棚无法培育出反季节蔬菜 , 这家公司只能缩减规模 , 转型发展电商产业 。
两年前 , 南召县国储林项目启动实施 。 石子河穿村而过 , 良好的灌溉条件吸引了森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马良村流转土地 , 育苗造林 。 该公司对60个大棚进行了升级改造、安装了增温系统 , 基地实施水肥一体化的集约型种植模式 。 两年时间 , 这里树木郁郁葱葱 , 树下药材连成一片 , 薰衣草、百合等观赏性花卉也在培育种植中 。 村民们不仅拿到了土地流转金 , 还在基地找到了工作 。
“出路在山 , 希望在林 。 ”南召县委书记刘永国说 , 近年来 , 南召县针对全县贫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区、增收路径窄的实际 , 确立以林业资源优势为基础 , 带动发展苗木、中药材、柞蚕等产业的工作思路 , 在实践中摸索出林苗景一体化、林果药一体化、林蚕菌一体化和林养游一体化的“林+N”生态产业模式 , 让群众端起绿饭碗 , 吃上生态饭 , 鼓起钱袋子 。
城郊乡上店村村民段刚因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 , 生活一直比较困难 。 如今 , 他在本村的种植基地劳动 , 不仅有收入 , 更觉得活着有尊严 。 “村里还规划建小吃一条街 , 我准备学学做手抓饼、烤面筋 , 也吃口‘旅游饭’!”曾经的愁容在他帅气的脸上烟消云散 , 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
据介绍 , 南召县国储林项目规划面积30万亩 , 仅去冬今春就新增3万亩 。 依托该项目 , 南召县培育了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柞蚕等六大特色产业 , 打造特色种植基地125个 ,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33家 , 带动1.3万余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
记者手记
绿色发展正当时 。 南召县围绕30万亩国储林建设任务 , 创新思路 , 将林农和老区群众“穿”在了绿色发展的产业链上 , 让群众找到了奔小康的“聚宝盆”、端上了绿饭碗 。 南召林业经济的探索 , 体现出善于谋划、巧于整合的工作特色 , 蕴含着对市场的深入研究、对农民精准的引导扶持 。
采访中 , 记者了解到 , 南召县借助国储林项目还集聚了3.5亿元扶贫再贷款、1.75亿元户贷户用小额贷款和8700万元到户增收资金投向林业 , 壮大了林业产业 , 破解了国储林投资周期长、收益慢、风险大的发展难题 , 实现了国储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