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中国生态环境很糟,我尝试去改变刻板印象( 三 )
唐瑞在温榆河畔观鸟 。 新京报采访人员 李凯祥 摄痴迷鸟儿的“破晓之歌”在京十年 , 唐瑞为北京的鸟类册新添了几笔新发现 。 2013年5月13日 , 他在北京前英国大使的住宅花园内意外发现了一只北京罕见漂鸟——林鹨 , “这是北京关于这个品种的首次记录 , 当时大使高兴坏了 , 因为是在他的花园里发现的 , 很有意义 。 ”平日里 , 唐瑞的脖子上常挂着一个轻便的双筒望远镜 , 以便随时观鸟 。 但若打算去野外或上山观鸟一日 , 他便会背着一个双肩包 。 里面全是他的“宝贝”:20-70倍的单筒望远镜 , 三脚架 , 录音设备 , 头戴式耳机 , 头灯 , 用了10年的单反相机(400mm定焦镜头) , 笔记本 , 渔夫帽 。“通常我更偏好在树荫下观鸟 , 但偶尔也会把望远镜架在阳光下 。 ”唐瑞指着渔夫帽解释道 。 笔记本上则会标注观鸟的具体日期、时间段、地点、看到的鸟种类以及数量 。 回到家后 , 唐瑞会将纸上记录的内容输入进一个全球鸟类数据库 , 与全球的鸟类爱好者共享 , “这更有助于保护鸟类 。 ”唐瑞痴迷鸟类的破晓合唱 , 据他介绍 , 早晨是大多数鸟类最活跃的时候 , 尤其是春夏季 , 通常是雄性在唱歌 , 它们在吸引雌性的同时 , 亦在通知其他雄性离开 , “嘿 , 这是我的领地 。 ”太阳升起后的两小时内 , 是听合唱的黄金时刻 。 许多鸟类都在那一时间段发声歌唱 , “特别是在北京周边的山上 , 有时候我会闭上双眼来倾听它们的鸣叫 。 ”唐瑞享受观鸟的每分秒秒 , 与渴望看尽世界上的每一种鸟的“猎奇观鸟者”不同 , 他并没有如此强的好胜欲望 。“只是纯粹地看鸟 , 记录鸟 。 不是竞争 , 而是享受当下 。 ”
唐瑞在展示他的观鸟笔记 。 笔记本上会标注观鸟的具体日期、时间段、地点、鸟的类别和数量 。 新京报采访人员 李凯祥 摄真正的“无国界保护者”在陈姝眼里 , 唐瑞不仅是一个跨界的典范 , 还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不计回报、默默无闻的人 , 能带动周边的人去了解、喜欢乃至热爱鸟类 , “他是一个很有磁性的人 , 会吸引他身边的人 。 ”2017年 , 陈姝所在的伦敦动物学会赞助了唐瑞参与的“北京大杜鹃项目” , “当时我们给了这个项目一笔小额捐款 , 支持一些监测工作 。 ”同唐瑞参与的“北京雨燕项目”类似 , 为了揭秘候鸟离开北京后的迁徙路径 , 以及目的地 , 杜鹃鸟的背部被装上了追踪器 。最终 , 研究发现 , 大杜鹃与秋季离开北京南下 , 飞往缅甸、孟加拉国、印度 , 之后穿越阿拉伯海 , 最终在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度过冬天 。 唐瑞为类似的项目付出了许多心血 。“我曾问过他 , 在中国的这些项目是怎么支撑的 。 他说其实很多都是用自己的积蓄 , 因为一些项目并没有经费 。 但他觉得这个东西有意义 , 所以会坚持做下去 。 后来问他打算在中国做到什么时候 , 他说可能等到他积蓄花完的那一天 。 ”陈姝说 , 作为业内人士 , 保护其实是一个比较悲观的行业 , “有时候觉得人很无力 , 因为做很多项目到头来其实改变得很少 , 但是唐瑞总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非常投入的状态 , 告诉你其实是有希望的 , 他会不断地支持你 , 给你正能量 。 他讲的从来不是悲惨的故事 。 ”“在他眼里 ,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保护的中坚力量 。 ”“我觉得他对中国真的很有感情 , 他的事业就在这儿 。 坚持在这片土地上做物种保护 , 特别是那些贫困的、极少有人关注的地方 。 他不是为了名声 , 一个人在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些事情 , 是真正的‘无国界保护者’ 。 ”5月13日上午 , 在温榆河畔与采访人员攀谈的几个小时 , 加上他扛着三脚架散步回公寓的途中 , 唐瑞总共看到42种鸟 。 除了名称 , 他还清晰地记得每一种类的数量 。与十年前刚来京相比 , 唐瑞早已不是孤独的观鸟人 , 如今外出他常常会遇到其他陌生的鸟类爱好者 。 他觉得 , 这意味着在北京喜欢、关注鸟的人更多了 , “只要不惊扰、伤害到鸟类 , 总体上就是好现象 。 ”“这个城市有那么多鸟 , 北京人应该引以为傲 。 ”采访过程中 , 唐瑞不止一次说道 。
推荐阅读
- 从海外引种到中国的果蔬类植物
- 我在美国治痛风——颠覆全部中国概念
- 光刻机,中国能造吗?
- “签证禁令”下的中国赴美留学生:担心随时被驱逐
- 中国日报网|中建二局一公司蒙城皖新项目开展“关心儿童,阳光成长”活动
- 特朗普想借G7峰会搞“小圈子”针对中国 不得人心
- 中国新闻网|“00后”励志女孩陈雨欣:愿“一条腿也能走遍天下”
- 为什么不赞成“赤字货币化”,中国和美日不同
-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需要感谢一个国家
- 美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代:中企已购入美国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