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编辑北漂这5年

很多朋友向别人介绍我时都会说 , “这是房思琪那本书的编辑” , 最开始多少有些受到肯定的感觉 , 但听得多了难免羞赧 , 在这行里有代表作自然是每个编辑梦寐以求的 , 于我而言或许以后还要有其他标签出现才行 。 比如我敬佩的编辑罗丹妮老师 , 你可以说她是木心《文学回忆录》、双雪涛《飞行家》、班宇《冬泳》等等想到马上能列举出一溜作家作品名字来的编辑 , 我也更想成为那样的编辑 。90后编辑北漂这5年
一群青年编辑和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在一起 , 右4为于北今年是我做出版的第5个年头 , 本文主要讲的是此前3年中一个小编辑的故事 , 虽然不知道自己的故事对读者是否有价值 , 但希望对仍然想进入出版行业做编辑的新人有帮助 。从出版“小白”到独立策划大选题2015年毕业半年后 , 在家乡省城感觉前途渺茫 , 仍然想来北京看一看 。 短暂思考之后圈了工作范围 , 投了几份简历就坐上北上的火车来到了帝都 。 在雾霾正浓的时候 , 刚落脚在东四环外的群租公寓 , 就接到电话第二天去面试 。投简历我只找了两个行业 , 教育培训和出版业 。 前者有过几个月的行业经验 , 朋友也在北京一家相关公司落脚 , 多少有些基础 。 后者是在现有的阅读经历和思考后做出的决定 。 如果能有一个行业会继续接触文化甚至是和文化人打交道的话 , 无疑出版是相对可行的 。 所以即使应聘的教育培训工作也拿到了录用通知 , 甚至最初给的薪水是我做出版两年后才达到的水平 , 短暂犹豫之后仍然选择进入收入微薄的出版业 。 那时只有一腔热爱而无行业经验 , 好在抵京之前临时抱佛脚读过三联前总编李昕老师的《做书》 , 了解了些出版掌故 , 面试时就有话可说 。去供职的第一家公司面试时 , 办公地是一个文创园 , 豆瓣网就在楼上 , 园区内的老厂房和银杏树就像大学校园一样 , 当时立刻被办公环境打动 , 心想一定要去这家公司上班 。 面试时聊了很多关于出版的看法 , 现在回想不免幼稚可笑 。 最终通过 , 很感谢当时的前辈愿意给一个机会入行 。 真正开始进入编辑行业尤其是民营出版 , 打破了很多我作为读者时的幻想 。 会发现那些令我激动的想法在他人看来毫无吸引力或者缺乏可行性 。 而这最开始多少是令我无法接受的 。 但这些却是不得不经历的 , 以至于现在当我也面对新人编辑的这些情形时 , 总是会想起自己最初入行时的样子 。90后编辑北漂这5年
前司所在的校园般的办公园区做编辑的第一年 , 完全是个小白 , 去一点点了解做书的每一个环节 。 无论是每天去诚品、博客来、城邦读书花园总结畅销榜单朦胧的去了解市场或者培养选题意识 , 还是接触到排版的知识 , 熟悉天头、地脚、版心这些名词 。 做封面设计要去自己找图 , 第一次接触到数码打印书、第一次去印厂、第一次直接上手编校稿件 , 组稿以及做图书营销、甚至是第一次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版代交流 。 终于是通过具体的实践去感受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 , 见证一本书的诞生过程 。 这里面可能有老板骂着改了几十版才出来的封面 , 也有半路接手负责收尾的图书 , 还有的是从头到尾完整做出来的书 。 或者是经常加班 , 遭遇职场发展困境 , 工作进展不顺利 , 种种可能 , 第一年里经历的所有情形才让我不断认识到真正的出版环境是什么样的 。对行业有所熟悉之后 , 下一步考虑的或许是如何上一个台阶 , 工作将近一年后同期同事的纷纷离职也促使我去换一个平台看更大的风景 。 此时正值磨铁招聘 , 于是和前公司里关系要好的同事告别 , 看了一场张楚的演唱会和一场CBA比赛 , 周一正式入职 。 进入磨铁的第一天 , 我简直被周围的同事震到 , 那时候同事里有长得像小田切让的 , 而且同样留着长马尾 , 精通数门外语 。 还有自己多年写小说的 , 出了几本书 。 公司要给会议室起名 , 在QQ群里征集方案 , 大家的提案创意眼花缭乱 。 同事们太有才了 , 让我目不暇接 。 这一接 , 恍恍惚惚下去就是半年 , 直到遇到自己策划的选题 。新环境最大的不同就是身份的转变 , 之前执行编辑的角色虽然参与很多做书的环节 , 但只到熟悉流程的地步 。 在选题策划方面薄弱不堪 。 刚去的半年因为手头上书不多 , 用了很多时间找了大量选题 , 但是有些报到领导那都不能通过 , 有些连自己的关也无法过 , 遑论上公司选题会 。 特别迷惑的就是 , 到底什么选题才是能够过的选题 。 也许只有认同一家公司的选题风格才能让编辑尽快的找到方向 。 而对大部分的民营出版而言 , 最核心的要求只有一个 , 能卖 。那什么因素可以增加能卖的可能性?流量、热度、火 , 所有的形容词最后指向的都是一本书能不能获得大众的关注度 , 在此基础上再去衡量作品价值等其他因素 。 或者还有作为编辑最朴素的判断 , 这是一本好书 , 虽然这种判断很多时候并没有多大用处 。去到磨铁半年后负责签约了两个大选题 , 一个是蒙曼老师的品最美唐诗系列作品 , 属于部门安排的重点项目 , 一个就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 独立而又偶然发现的选题 , 两次浏览到新闻还曾推荐给其他编辑朋友 , 最终却在看到部分稿子后一瞬间被击中 , 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做这本书 。 两本选题经历堪称难忘 。 一个满足了做偶像的编辑的愿望(中学时就看过百家讲坛蒙曼老师讲武则天) , 一个满足了独立策划好书的愿望 , 在签约过程中付出的热情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