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出了个鬼才:一生浪迹江湖,22岁写出千古名作( 二 )


姜夔如此悲郁 , 正是源于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 而在一座城市兴衰的背后 , 我们分明听到的是 , 一个时代的啜泣 。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 , 包括无限伤乱语 , 他人累千百言 , 亦无此韵味 。
【】南宋出了个鬼才:一生浪迹江湖,22岁写出千古名作
文章图片

▲扬州雪景 , 当年姜夔在雪后来到扬州 图源/摄图网
以前有人说姜夔不爱国 , 在南宋国土日仄的背景下 , 还在写清冷的词句 , 于国事无补 。 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 , 是否真的读懂了《扬州慢》?
任何时代 , 爱国都不是只有一种表达形式 。 像辛弃疾一样 , 老当益壮上前线 , 上战场 , 这是爱国;像陆游一样 , 写激烈的诗骂投降派 , 骂敌人 , 这是爱国;像姜夔一样 , 记录一座城市的衰亡 , 谴责战争对文明与生命的践踏 , 这同样是爱国 。
每个人的个性和际遇不一样 。 有的人天生情绪饱满 , 内心烧着一团火 , 提笔就是“八百里分麾下炙 , 五十弦翻塞外声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语);而有的人天生内敛 , 体寒 , 写出来是“渐黄昏 , 清角吹寒 , 都在空城”(姜夔语) 。 然而 , 这两种人所写的诗词 , 背后的家国情怀是一致的 。
实际上 , 辛弃疾与姜夔是互相欣赏的知己 。 辛弃疾并未因为姜夔的诗词没有怒目金刚的形态 , 就认定对方是自己的对立面 , 现在的人为什么反而要以辛弃疾的爱国作为唯一的形态 , 来衡量南宋的其他文人呢?
【【】南宋出了个鬼才:一生浪迹江湖,22岁写出千古名作】也许 , 宽容应当列为爱国的前提 。 不能宽容不同爱国形态的存在 , 本身就不配谈论爱国的话题 。
【】南宋出了个鬼才:一生浪迹江湖,22岁写出千古名作
文章图片

▲扬州繁花 图源/摄图网
02. 江湖游士的一生
姜夔并没有脱离时代而活 , 只是时代先抛弃、而后又容纳了他 。
在隋唐以后的传统中国 , 一个平常人家的读书人(哪怕像姜夔这样 , 父亲中过进士 , 做过地方官) , 基本上只有走科举这条路 , 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
而宋代的问题是 , 士大夫的地位被抬得很高 , 引诱读书人挤破了头去走科举独木桥 。 僧多粥少的结果 , 必然有大量的落榜读书人游离在正常的社会阶层之外:他们饱读诗书 , 下笔成章 , 但没有功名 , 进不了体制;与此同时 , 他们已不是农民 , 不会也不可能回去种地 , 也不是商人 , 商人还处于被歧视的阶层 。
他们的唯一出路 , 仍然只能依靠出卖“知识”为生 。
南宋时期有很多科举的弃儿 , 在以国都临安(杭州)为中心的城市圈中游走 。 他们非官非隐 , 没有收入来源 , 于是采取创作诗词投献给达官贵人的形式 , 来谋求经济上的资助 。
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江湖游士 , 或江湖谒客 。
姜夔就是一个江湖游士 。
他是一个被科举的筛子漏掉的人才 。 历史没有留下他早年考科举的记录 , 但从他40多岁还执着地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 , 给朝廷进献大乐议和铙歌的行为来看 , 他内心是渴望通过科举获取功名 , 从而摆脱游食生活的 。 姜夔在第二次献上他的雅乐作品后 , 礼部给了他一次考试机会 , 不幸未被录取 。
这跟杜甫当年流落长安的经历颇为相似 。 40岁那年 , 杜甫向唐玄宗献了三大礼赋 , 据说唐玄宗读后很满意 , 却未真正重用他 , 导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 , 暮随肥马尘 。 残杯与冷炙 , 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 。
姜夔比杜甫稍微幸运一点点 。 毕竟时代不同了 , 南宋那些被科举抛弃的人 , 以游士阶层的面貌出现并被时代接纳了 。 这些人不再把诗词写作当作兴趣和消闲 , 而是当作职业和饭碗 , 有点类似于元代以后的职业戏曲家、职业小说家 。 若放在现当代就更好理解了 , 就像是鲁迅写杂文、金庸写武侠 , 都是谋生的技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