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焦虑于证明自己是好人,为什么反而更糟糕?( 二 )

我们焦虑于证明自己是好人,为什么反而更糟糕?
大家可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 , 认为真正卓越的人超越道德 , 道德是拿来约束下等人的 。 这其实是个很可怕的说辞 , 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夺魂索》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 绝大多数时候 , 早在利益和法律之前 , 我们就最好依靠道德来”自证好人“ 。怎么达成这样的共识呢?自然要有些道德标准 , 例如在高铁站大家排队 , 这样的道德还是有互利的色彩 , 大家都好好排队 ,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 当然其实现实来看 , 想达成这样的互惠共识尚且不易 。但我们真正需要的道德共识比这个要强 , 例如恋人间互相信任 , 在不查手机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互信 , 要得是更高的标准 。 即维特根斯坦问题:“如果我撒谎肯定不会被发现 , 且对我自己有好处 , 为什么我要说实话?”在这个意义上 , 我们希望认为人是有“道德追求”的 , 且这个“道德追求”可能比“快感追求”和“利益追求”更加根本 , 更加强烈 。我们不得不感叹并期待 , 人还是该有一些美与善的追求 , 且能够因此达成道德的普遍共识 , 这便是 “道德个人主义”的主张 。如医生与病人该有个共识 , 就是医生这个职业具有亘古不变的对“挽救生命”的至高追求 , 希波克拉底誓言 , 如果你不认为那仅仅是个仪式化的流程 。 如果缺乏这个信念 , 我们该如何度过在医院的揪心时光呢?就在阅读上面这一段话的过程中 , 很多人就会觉得这太难了 , 现在谁能做到这些?道德个人主义的背面 , 就是“道德虚无主义” 。 这与道德“私有”还不同 。 “道德私有”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 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道德观” , 他们各自可以遵守自己的道德观念 。而道德虚无主义则认为 , 人与人之间有相似的道德观 , 只是也许因为人性的原因 , 也许因为时代的原因 , 他们都不可能遵守了 。 道德最终沦为了“无用的高调” 。请注意 , “道德私有论”反过去会认为社会不需要道德来进行规范 , 利益和法律就足够了 。 而“道德虚无主义”会认为社会需要道德而不得 , 这会造成极大的空缺 , 会让良好秩序和良好的生活不可能 。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 。05、集体内部的道德当然办法总是有的 , 还有个古来的方法 , 就是我们不必面向所有人证明我们是好人 , 在一个固定的共同体之内达成这种共识就好 , 这就是 “道德集体主义” 。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当初支持李医生的人 , 最后会痛骂方方 。 因为最初谈及“言论自由”时 , 这是一个非常“个人主义”的权利主张 , 当人们用这个词时 , 我们本以为他们希望树立一种基于个体自由的普世道德 。 但其实“言论自由”在这里仅仅是个词汇而已 , 其本质在于当晚“言论自由”似乎成为一种群体共同主张 。 因此说到底 , 这还是一种道德集体主义 , 所以当讨伐方方成为另一种群体共同主张时 , 他们也同样支持 。道德集体主义我们决不陌生 , 不管是“民族主义”还是“饭圈文化”还是部分“少数群体维权”都是一种道德集体主义 , 这当然也会形成属于他们共识的 “道德叙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 请想想 , 有没有哪个“道德集体”将“平等”或“博爱”作为他们的“内部道德共识”么?当然不会 , 作为“道德集体主义” , 第一要务便是与其他集体的“区分” , 所以一般而言 , 他们会相信一些离经叛道的东西 。正如19世纪美国在平民阶级突然兴起的宗教狂热 , 即”第二次觉醒“运动 , 大多数奇奇怪怪的宗教团体和匪夷所思的教义都在那时兴起 。 其根本动力便是“道德集体主义” , “区分”的要求推动他们不计代价的反对“常识” , 突破“底限” , 以便取得区分度较高的“道德共识” 。由于不同的“道德集体”间不可通约 , 那 “道德集体主义”带来的往往是“文明冲突” 。 不管是民族与民族之间 , 或是饭圈之间 , 或是维权者和压迫者之间 , 都基本意欲着对对方的进攻性策略 。其中对何为“好人”的共识 , 恰恰是在攻击性的结构中完成 。06、混合道德观念通过上面的分析 , 我们梳理出 , 高流动性的现代社会有一种“好人焦虑” , 为对抗此种焦虑 , 我们发展出不同的 “道德主张” 。 而每一个主张 , 又会因为其反面或延伸 , 形成一组概念 , 这就像黑格尔的正题和反题 。这些观点都是 “ 成对 ” 出现的 , 因此让矛盾变得更加容易形成 。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三组“好人”观念:不需要好人 ,仅靠 利益 和法律维系 (功利主义)——道德私有(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共识(道德个人主义)——没有好人 (道德虚无主义)自己人才是好人(集体道德主义)——道德冲突(文明冲突)但对我们来说 , 却往往不是这些信念的简单三选一 。 很多时候 , 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 同时存在着这三种相矛盾和冲突的信念 。 原因是其中没有任何一个 , 可以充分地缓解ta的“好人焦虑” , 因此人们三个同时采纳 。不过正像是服用药品 , 如果你对一种疗法没有信心 , 而在多种疗法间浅尝辄止的齐头并进 , 最后的结果总不太尽人意 , 也许原地打转已经算是好运了 。 更可能的是 , 三种观点彼此冲突 , 让我们变成了一个更糟糕的人 。因为这样的道德信念都是成对出现的 , 则在一个人身上 , 会呈现出最糟糕的一种 “道德综合否定” ,用集体道德冲突否定道德普遍共识 , 用道德私有否定道德集体主义 , 用道德虚无主义否定道德可以缺席 。例如一提到方方捍卫着某种普遍道德底限 , 就用意识形态冲突化解;提到道德集体主义对ta的积极要求 , 又用道德相对主义化解 , 认为自己不必承担集体责任;提到以功利主义方式维系社会秩序 , 例如依法进行某种救济 , 或是程序正义带来一些争议 , 又说这是道德沦丧 , 必将导致社会失序 。这就导致了最初那个公共讨论带来的撕裂感 , 我们争上十年 , 不过用这三个逻辑循环颠覆 , 互相否定 , 原地打转 。尾声道德抉择我之前说 人会如此是因为也许他们仅仅想赢。 但我今天又觉得不仅如此 , 除了想赢之外 , 我想在更大的尺度上 , 他们是是恐惧 。在一个绷紧“好人焦虑”的社会中 , 他们怕被当作坏人 , 怕无法被人信任 , 怕秩序的丧失 , 因而在恐惧下心智迷乱 , 以至于自我矛盾 , 自我否定 。 按照孔夫子的说法 , 这就叫做“惑”了 。 如此看来 , 今天的社会 , 人们“惑 ”得很呐。要我说 , 这里面只有一组是值得追求的 , 即 “道德普遍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 。“道德虚无” , 认为世上没有好人当然是个糟糕的情况 , 不过这组正题和反题 , 最终在尼采的手中化作“强力意志”的合题 , 成为极端的“道德个人主义”——即“不存在普遍的道德主张 , 但敢肯定‘我’自己的道德主张是正确的 , 且是人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主张” 。当然这样的辩证蛮复杂的 , 在这篇文章的篇幅中先不做论述了 。如果今天能够让诸位看到自己身上因为“恐惧”而产生的矛盾和颠倒 , 因而花点时间停下来审视一下这些道德信念 , 这文章也就算没白写 。*本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