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三 )


这个纪录片给观众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父母都觉得自己没有错!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父母们对于如何付出爱一无所知 。父母们本身就缺爱 , 自顾不暇 , 自救都难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过考试 , 真是太可怕了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到底该如何真正地“爱”孩子?事实上 , 我们在上文中也说了:片中的家长都很爱孩子 , 但爱的能力没有提升 , 爱的方式没有改变 , 爱就成了伤害 。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 , 家长到底怎样爱孩子 , 才能真正给孩子心灵以温暖、力量、向上的动力呢?叮当派好习惯结合纪录片几个家庭的情形 , 给家长们3点建议:1、亲情连接 , 是爱和教育的第一步父母通过陪伴、倾听 , 与孩子建立充满安全感的亲子关系 , 应该是位于家庭教育的首位 。因为孩子有了爱和安全感 , 一切事情都好解决;失去了爱的连接 , 再简单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很多家长爱子心切 , 再加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 , 更是急切地推动孩子成长 , 无数“应该”应运而生 。这些“应该”未必不好 , 但教给孩子的前提是:家长与孩子之间 , 亲情和爱的连接足够 。没有亲情连接 , 再好的“教育” , 只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否定和绝望 。孩子出现任何“问题” , 都记得:要先从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上做改变和突破 。2、先关注情绪、感受 , 再关注事情当孩子们出现某些“问题” , 家长们之所以焦虑 , 因为始终关注事情:怎么让他去学校?怎么让他愿意工作?张钊在训练营期间 , 接到爸爸的一封信 , 反复嘱咐他:好好训练 , 出来后好好学习 。张钊说:看完信我彻底绝望了 。情绪是人最真实的心灵窗口 , 当孩子出现烦躁、沮丧、挫败等情绪时 , 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我感觉自己不被认可、没有价值 。不把强烈的情绪视为洪水猛兽 , 而是尝试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 , 做好心灵连接之后 , 再寻求正向推动事情的方案 。3、允许自己和孩子慢慢来太多家长忙于拼事业 , 而忽略了精神和心灵层面的关注 。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更新时 , 允许自己慢慢来 。同样 ,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 他们很多信念和行为模式已经形成 ,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 , 也要允许孩子慢慢来 。家明的爸爸在学习之后 , 积极做出改变:允许孩子尝试背包客、请假陪孩子玩、让孩子养宠物......做出改变后 , 父子之间距离拉近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儿子还会沉迷游戏 , 爸爸有了深深的无力感:做了这么多努力 , 还是没能改变他 。在孩子的成长中 , 曾经缺失了多少情感的连接 , 就需要花费同等甚至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弥补 。4、家庭教育 , 永远没有速效药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不管孩子在做什么 , 看书也好 , 玩耍也好 , 他们自己做这件事 , 和父母站在一旁的感觉是不同的 。 很多时候 , 他们都渴望有独立空间 , 而不是被父母监督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后记看完《镜子》 , 我们知道了 , 与其说是探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 不如说是教会双方如何去和解 , 就像孩子们在培训结束时 , 为父母朗诵的诗:“我是一面镜子 , 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