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二 )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家明的父亲说自己少年时期家境贫寒 , 读大学之前都没有喝过一杯牛奶 。如果即将离世 , 最想对孩子说的就是:希望他这一辈子过得比我这一辈子要过得好 , 这是我最终的一个心愿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而应泽清的要求 , 他的父母已经买了一所新房 , 还攒好了学费供他去澳洲留学 。你们看 , 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爱啊 , 无论怎么样都在那里 , 与生俱来 , 可是有些父母可能真的不知道怎么样去爱 。这些家长 , 虽然背景不同 , 却在家庭教育中陷入同样的误区: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爱孩子 , 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事实上 , 他们孩子想要的只是父母对他情绪的理解 , 但是沟通问题把家长孩子推到对立面 , 表面上的“苦口婆心”也逐渐演变成“控制欲”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和感觉 ,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 。只有产生联结 , 才能渐渐引导孩子 ,而你也能慢慢理解和释怀孩子当时的想法 。叮当派好习惯小编想起了2019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 。片中 , 小陶虹饰演了一位单亲妈妈宋倩 。宋倩所理解的对女儿英子的爱 , 就是对全天候地敦促女儿学习 , 对女儿实施了360度无死角的监控 。为了随时掌握女儿的学习状态 , 宋倩将女儿房间的墙面改成了可视状态 , 当有人来家里时 , 就放下百叶窗 , 隔开房间与客厅 , 让女儿专心学习不受打扰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她的时间观念更是强得令人窒息 。不难想象 , 在这扇窗后生活的女儿 , 毫无隐私可言 , 所有的一切都是处于被监控的状态 。不仅是在学习上严格监管 , 宋倩对英子的控制欲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 一旦她察觉到了一丝缝隙 , 便会严丝合缝的堵上 , 绝不让英子有任何脱离监控的机会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这样的决心即使是在面对英子父亲时也毫无松懈 , 当她前夫想要带英子去稍微放松一下 , 表达一下自己对英子的关爱时 , 宋倩便如临大敌 , 毫不留情地表达自己的敌意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对她来说 , 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督促孩子学习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只是 , 这样方向走偏、满满控制欲的爱 , 带给孩子的 , 最后往往是伤害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中国式家长 , 总觉得自己不需要改变张钊的父亲坚持:都是因为早恋 , 一下把我们距离拉远了 。张钊嗤之以鼻 , 他说 , 让他歇斯底里的是压抑 , 连他跳楼 , 家长都漠然的压抑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孩子们都很清楚自己在遭遇什么 。12岁的女孩彤彤显出让人心疼的冷漠:“我们不是机器 , 我们不是中了病毒 , 我们是有了自己的感受 , 但父母看不到 。 ”16岁的家明在镜头前长达三分钟流泪宣言“再怎么折腾 , 他们也觉得我是个幼稚的人 , 不会给我信任 。 ”这一切 , 孩子们的父母却都看不到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关于“看不到”这件事 , 片中最“惨”的可能就是泽清 。他父母一年前就跟特殊学校联系 , 他不从 , 但听说央视要拍这个纪录片 , 他主动提出参与 , 因为——“想要存在感 。 ”泽清的父母乃至上一代都处于中产位置 , 物质上丰富了 , 但心灵上是荒漠 。 母亲内心充满了倦怠 , “他爸爸就想让我当个贤妻良母 , 一切都是服从 。 ”父亲内心充满了焦躁 , “我觉得自己很好 , 要改变的是整个家庭 。 ”父母之间充满了冷漠和暴力 , 大家自顾不暇 , 孩子成了家庭里 , 隐形的存在 。但孩子需要关注 , 需要父母的“爱” 。泽清妈妈说 , 儿子小时候通过写日记让父母关注 , “什么黑社会最好一类 , 我都很迷惑 , 看不懂 , 后来我就不管了 , 他也不写了”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泽清妈妈流着泪 , 说不理解孩子 , 但内心关注的只有自己:“泽清对我家暴 , 他爸爸就在旁边 , 但不闻不问……我的心死了 。 ”孩子生活在两个死人旁边 , 像沙漠里即将干枯的植物 , 他甚至需要付出足够的心理成本 , 去救父母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这样的孩子 , 怎么能茁壮成长?心理医生说的很对 , 他叛逆、自残 , 都是为了被看见——“如果伤害才可以被看见 , 那就伤害 。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