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的孩子 特别粘人
常常被人问到,“我家小宝特别粘人,只要妈妈出去办点事,她就哭着跑上来抱大腿不让走!”,“我儿子上幼儿园好几个月了,但每次在幼儿园门口只要我一离开,他就哭着喊着‘妈妈别走,我要回家!’,唉,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呀?”
“我女儿3岁多了,但是特别粘我,有时候粘得人心里忍不住直冒火,班都没法上”,还有诸如“我女儿在幼儿园里没朋友,她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回家就特别粘我和她爸爸!”
几乎所有前来问询的家长们,都有一个问出来或没好意思问出来的问题,那就是“我的孩子这么粘人,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呀?”其实呢,这个问题需要区分具体情况来分析。
通常来讲,1岁以内的宝宝自我意识尚未萌芽,生理层面的先天局限性决定了宝宝离不开家人的照顾与陪伴,我们人类的亲子间的早期依恋关系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建立了。
1岁以后宝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知道了自己是一个区别于整个世界的独立的个体,他能意识到自己的名字,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感与完整性,包括身体的各个部分,如眼耳鼻舌身,同时对自己身体的感知觉也产生了意识,比如知道饿,并能够确定地表达饿,知道疼,并能够确切地表达痛处等等。
1-2岁的宝宝依恋父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自然发展规律会清晰显示宝宝开始逐步适应与父母家人的分离,这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天性,包括我们人类莫不遵循。但是,3岁以上的孩子仍然表现得过于粘人的话,就值得我们家长警觉了。
有人曾经用“依赖症”这个词来诊断宝宝的粘人行为,对此我是持反对态度的。坦率讲,我从不认为青春期前的儿童适应什么症,这样的提法明显带有乱贴标签的嫌疑。学龄前的孩子,我们可以考虑存在一些品行障碍,有些还属于心理层面的因素导致,但这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都是可以经过专业的辅导得到妥善纠正和矫治的。
3岁以上的幼儿或儿童如果过于粘人,这属于一种行为偏差,几乎所有的行为偏差的背后都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而这个因往往是孩子自身意识不到的,所以当大人常常询问孩子,“孩子,你这到底是怎么了?哪儿不舒服?要啥?”的时候,孩子是答不上来的。既然事出有因,那么只要我们找到这个因,就能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一般会从孩子与其直接抚养人(通常是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式上来做考量,比如,爸爸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度照顾或者过度保护呀,如果是,那么我们就能判断,这个孩子极容易产生过度依赖感,严重的会有无力感,逐步发展到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持续,必须大人出面帮助才能搞定。
其次,如果孩子在婴幼儿早期缺失直系血亲的照料,比如丧失亲生母亲,或在1岁以前被送给祖辈或旁系亲属甚至是外人照顾,从而远离亲生父母,这些情形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比由父母直接养育长大的同龄人更容易出现依恋关系问题,而依恋关系问题的一个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非常粘人,这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常说的不肯去幼儿园的孩子,一上幼儿园就踢打哭闹的孩子,现在流行的说法是这类孩子存在过多的分离焦虑,从而不能在幼儿园里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这其实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是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孩子过往的养育经历的。
要知道,对于3岁以内的幼儿来说,父母亲尤其是妈妈的陪伴与照料,是让孩子产生足够安全感的直接途径,这样被养育长大的孩子能够深切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爱的,他们内心获取了充足的心理养料并转化为独立自信的心理能量,而这些是保证这个孩子在人世间顶天立地的基本心理动力。
第三,父母亲自身的情绪反应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的表现。比如,妈妈是一个敏感焦虑型的人,对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放心,过于担心受怕的那种,那么妈妈的这种神经紧绷的紧张情绪状态就很容易被孩子感应到,而我们的孩子可以说都是天资聪颖的,孩子就会随之而然地顺应妈妈的这种不必要的担心,从而对周围环境产生焦虑情绪和不安全感,如此一来,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粘人。
因此,父母亲在与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要善于保持一颗平常心,维持心气平和的情绪状态,即使遇到什么事情也要学会及时做出合适的调整才好,避免过激情绪反应。
针对以上原因探究,这里,我也针对孩子过于粘人的情况,给父母们提出几点建议,相信只要能够做到就可以顺顺当当解决这一家庭小困扰:
对于过度依赖感的孩子,爸爸妈妈应该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良好习惯,这当中还是有一些要注意的小技巧的,比如,让孩子先易后难地做事情,不要走来就布置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给他做,要足够有耐心,习惯是逐步养成的,绝不可拔苗助长,一蹴而就。
另外,就是布置给孩子做的事情先从他非常感兴趣的开始,然后是一般感兴趣的,最后是不怎么感兴趣的,如果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事情,你又要让他独自完成,这无疑会极大的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困扰,我们让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初衷就是要让孩子从中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才能够一点一点开发孩子的潜能,一步一步脱离父母的扶持去探索更好玩的世界。
这里要特别讲一句,“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一声不吭地溜走哦!”要知道,粘人的孩子本来就有分离焦虑,缺乏安全感,爸爸妈妈正是孩子的保护神,保护神说离开就离开,一声招呼不打,这不是抛弃是什么?孩子一旦意识到,他再一次被保护神抛弃,那种惶恐,那种手足无措,大家可以体会吗?会造成多大的创伤,父母亲们你们能够感受吗?
所以,不论是妈妈,还是爸爸,不管是多么着急或紧急的事情等着你们去处理,当你准备离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都请你们能够做到尽量平和,面带微笑地告诉孩子,你将要去处理什么事情(当然也可以不用说太仔细啦),大概下午几点差不多忙完,会在宝宝幼儿园放学前过来接你哦!这样做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会让孩子明白,妈妈的离开只是一时,是短暂的,不需要紧张,更不需要害怕。我们一会儿就会再见的哦!
我们很多爸爸妈妈在向孩子表达爱的时候,会羞于启齿,爱在嘴边,口难开。这里,我要郑重地告诉各位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们,对于孩子的爱,还是请大声说出来吧,而且在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毫无保留地持续地说,去表达给孩子听,不要有任何的不好意思!既然上天决定了由你来生养这个孩子,那么就是最大的爱,上天之爱有什么不好意思表达的呢?
与此同时,亲密的接触也是必要的,有空就多抱抱孩子、拍拍他们的小脑袋,抚摸一下孩子的背,或者亲亲他们可爱的小脸蛋,要知道,亲子之间身体的接触爱抚甚至比言语之爱更给力,更能够让孩子坚信自己是被爱的。
我们要经常告诉孩子,“爸爸爱你,永远!”“妈妈是爱你的”,“爸爸妈妈永远和你在一起!”坚决杜绝用“我不要你了”这类话来恐吓吓唬孩子,这样只会造成更大的创伤和安全感缺失。
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过于粘人,也从一个侧面印照着我们做父母的自我觉察能力的薄弱,要知道,爱孩子,最终就要学展翅的雄鹰那样放手让孩子去蓝天一搏。孩子终究是要离开我们,独自面对这个社会的风风雨雨。所以,从此刻起,我们每一个父母亲都应该学会自我觉察,觉察什么?觉察自己的情绪反应程度!觉察自身内在的心理需要到底是什么?
孩子太粘人,就是太难以和父母分离,这是孩子的需要吗?真的是吗?难道不是我们家长内心深处也不愿和孩子分离的心理需要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吗?所以,不论是妈妈,还是爸爸,经常以稳定的情绪状态陪伴在孩子身边,以无条件的爱接纳孩子,包容孩子,我们的孩子才能够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实现自我独立。
只要父母们学会放下,保持开放的心境,维系平和的情绪状态,孩子就能敏锐地感应到,并放心大胆地走出家门,更好地适应幼儿园,更好地适应学校,更好地适应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如果您的孩子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公众号“森巴育儿”文章下面留言,我们将在下下周三给您答复。请关注心理学家刘嵘的专题文章!
【一岁半的孩子 特别粘人】 关注公众号:森巴育儿(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儿资讯!
文章来自:刘嵘(森巴育儿)
添加微信号:senbayuer1 为好友,森巴将邀请你进群一起聊聊育儿经和婚姻八卦
■网友的回复
很好啊?这是他这个生长特点。如果是觉得妈妈工作本来就累了回来还要照顾宝宝不好,就让他妈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不是在一起时间长就是陪宝宝的,而是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比如亲子阅读,或者是一起玩游戏,哪怕只有一刻钟,宝宝都会很满足就不会粘人了。
■网友的回复
我家宝贝蛋蛋也很黏人的,不过自从我带着宝贝上过几次早教课以后,孩子现在很爱和同龄宝宝一起玩。现在周六带他去积木宝贝早教,就是跟小孩子们在一起,玩的特海。
推荐阅读
- 从没有怕过父母的孩子为何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 大家身边有那种特别“轴”的人么这样的人给你啥感觉
- 有个手工特别厉害的朋友是啥样的感受
- 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进入社会快一年每天很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
- 你们身边有洞察力特别敏锐的人吗洞察力强是啥感受
- 怎样看待《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的说到的关于菲律宾国家中,患肝癌的孩子往往来自富裕家庭这个问题
- 和一个女孩子接吻了,几天后她却不愿意再见我了
- 离婚舍弃孩子后该怎样生活?
- 如果有个孩子需要你给他100块,才能温暖过冬,你愿意吗
- 想给孩子买个礼物,大家说说买啥比较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