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深度好文)( 二 )


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的能力 ,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缺点 。 为什么会缺乏创新能力 , 这一点要和西方的逻辑文明对立起来比较 , 后文我会专门讨论为什么创新是也只能是逻辑思维体系下的必然结果 。
其次是缺乏可操作性 , 我们的知识主要通过人的经验相互传授的 , 缺少明确的规范和可操作性 。 还有就是缺少长期效率 。 毫无疑问 , 我们的哲学体系具有极强的短期效率 , 我们随时会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
正因为这样 , 我们很难做出一个长期的计划、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 。 即使有这样的目标或规划 , 一旦遇到变化 , 也会变得面目全非 。 即使达到了设想的目标 , 一定是事情本身演绎的结果 , 而不是规划出来的 。 所有人都追逐眼前的利益、适应短期的变化 , 导致没有人可以做出长期的安排 , 劣币驱逐良币是必然的结果 , 除非引入强制的手段 。
三、逻辑思维方式的框架与过程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说起来很简单 , 我们小学就开始学习 , 做各式的证明题目 , 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 。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 《几何原本》开篇是五个关于点、线、面的几何公理 , 接着又给出了五个一般性的计算公理 , 接着又给出了23个定义 。 开篇关于点线面的五大公理是无法证明的 , 但好像又是不需要证明的常识 , 这五大公理之间互不矛盾 , 也不可以相互证明 。 后面的五个计算性公理也只是加减乘除一般性的常识 , 用来计算和推演 。
这就是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 。 通过合理的前提假设 , 后面所有的定义、定理、各式结论都是从前面的十大公理推导出来的 , 推导的过程实际上是等量置换和不等式置换的过程 。 最后推导出各种神奇的结论 , 这些结论都是可靠的 , 或者说在平面条件下都是对的 。
逻辑思维整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合理的假设——演绎(等量置换 , 不等式置换)——结论 。 逻辑思维过程三者中核心是前提假设能力 , 是常识、经验、判断、价值观 , 而不是演绎能力 , 演绎能力未来计算机都可以实现 。 因此我赞成目前清查各种奥数培训中心 , 学奥数的本意是希望培养孩子的逻辑演绎能力 , 但实际上这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 过于注重演绎能力而忽视了社会常识的培养 , 缺少前提假设能力的培养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老感觉中国孩子相比美国孩子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却缺乏创新思考能力 。
这样一套简单的思维模式在西方世界渐渐生根落地 。 文艺复兴后它和实验科学结合在一起 , 于是现代科学诞生了 , 将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 颠覆一切固有的势力 , 新的世界出现了 。
四、逻辑思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内在力量
首先 , 逻辑思维是现代科学的基础 。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已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事情了 , 中间经过了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和酝酿 , 直到文艺复新 , 逻辑和实验科学结合 , 诞生了现代科学 , 期间印度的数学和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 , 但现代科学的基础就是逻辑学 。 可以豪不夸张地说 , 一切现代的科学都是建立在逻辑体系之上的 , 逻辑导出的结果再用实验加以验证 , 如果不符合就再考察前提条件是否合理 , 这样不断循环地前进 。
近代面对西方的突飞猛进 , 中国人曾经十分迷茫、自卑 , 眼看着一切新东西都是西方人发明创造的 , 我们甚至怀疑我们的民族是不是不如人家 。 五四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口号 , 这看到了一些问题但还不是根源 。 其实只是中国的文化里没有逻辑思维的传承 , 我们的民族缺少逻辑思维的能力 , 我们的语言文字也难以描述逻辑 , 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 。 我们所谓的聪明在西方人看来有些不守规矩 , 西方人的循规蹈矩我们又认为他们很笨 。
其次 , 逻辑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
逻辑体系告诉我们 , 合理的假设、缜密的演绎、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 这些正确的结论都是新生事物 , 就是创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