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万亿元的“钱”,怎么来?怎么花?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不同寻常的 , 在经历了一场全民战疫之后 , 这次特殊时期、意义非凡的重要会议承载了更多期许 。
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 停工停产导致税收收入下滑 。 2019年 , 我国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已达2.36万亿元 , 今年继续实施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 。 加上今年新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 , 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
而接下来 , 常态化防控疫情、修复经济、拉动经济都需要花钱 。 2020年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 , 支出却要保障增加 , 尤其是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 那么 , “钱”从哪儿来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答案 。 在报告公布的一系列数字中 , 中央财政赤字、抗疫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让这笔“钱”有了着落 。
今天 , 翻译君就为大家解释一下“钱从哪里来” , “钱将花到哪里去” 。
『』这几万亿元的“钱”,怎么来?怎么花?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国财政赤字高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元 。
中央财政赤字反映的是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额 ,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 。 其计算公式为:中央财政赤字=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央财政调入资金(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等) 。
而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赤字率 , 它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
单说赤字 , 大家可能会问 , 国家还会欠钱吗?其实 , 国家和我们每个人的小家一样 , 遇到急事儿、大事儿借钱是正常的 , 关键是借得起、还得上 。
几乎每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行之前 , 关于财政赤字都会引发无数讨论 。 那么 , 这些新增的赤字用来干什么?
以往的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和赤字率 , 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来定的 。 比如 , 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 我国在1998年到2004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 这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采取的一次逆周期调节 , 赤字率有所提高 。 从2005年开始 , 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 , 赤字率逐年降低 。 到2008年 , 我国重启积极财政政策 , 这次是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 , 这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连续12年 。
如今 , 为了对冲疫情造成的各种风险 , 提高赤字率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 。 我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 为促进经济快速恢复 , 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 , 是实事求是 , 也是符合预期的 。
抗疫特别国债的目标是什么?
政府工作报告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就是抗疫特别国债 。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 , 抗疫特别国债的规模是1万亿元 。
抗疫特别国债是对冲疫情影响的特殊举措 , 全部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
我国有两次新发和一次续发特别国债 。 两次新发分别在1998年和2007年 。 其中 , 1998年发行的特别国债面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定向发行 , 所筹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的资本金 。
2007年 , 为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发行的15500亿元特别国债 , 到2017年 , 这笔特别国债开始到期 , 财政部选择续发以维持 。
以往的发行惯例 , 抗疫特别国债不纳入一般公共预算 , 而是纳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 , 对项目有收益性要求 。
1万亿元新增财政赤字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 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 , 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 , 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 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 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 强化公共财政属性 , 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