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时间的目击者

诗人■时间的目击者
图片

《低于尘埃之语》作者:刘红立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易杉
诗人刘红立是一个具有乡村记忆、城市经验多重身份的写作者 。 在诗人刘红立那里 , 诗歌就是“我在东山的苦苦守候” , 是“灵魂深处的钉子”一般的思念 , 是雄鹰与天空一般的对视 , 是“要不你出来我进去”的镜子 , 是“把思想喝得一丝不挂” , 是一次次“从身体里回去” , 是“生命的一种述说” , 是“雷声中的拥抱” , 是“虚构的非虚构” 。
从刘红立的诗歌意象谱系观察 , 他的诗歌动力基本上来自一种“感应” , 这是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的诗歌传统 , 基本上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表达 , 由外到内的情感路径 , 把经验的人生提升到“境界”和“情怀”的高度 。
从诗人生活进行考察 , 诗人出生地是成都 , 籍贯是大凉山西昌 , 有下乡的经历 , 从小县城到大成都 , 他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性质也多次变更 , 反映在诗歌上 , 作为说话者 , 叙述主体 , 他的诗歌身份多数时候就不是当地人 , 而是作为“第三人称”的旅客和他者的身份 。
所以 , 在他的大多数诗歌之中 , 表现出一种旅游者的观察和思辨 。 你总是看见一个匆匆忙忙的身影 , 不断寻找精神家园的漂泊者 , 他所以沉醉 , 因为他是“时间的目击者” 。 他企图洞见人生的无常 , 世道的变幻莫测 , 诗人的书写仿佛就是一种寄托 。 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的对视之中 , 无论是瞬间的顿悟 , 还是长长的反思以后意义的发现 , 还是深入事理和物理的困惑 , 还是生活遭际的情绪张力 , 都烙上了诗人身体的地理学印记 。
刘红立诗歌的语势是内敛的 , 语调倾向于河流一般的曲折和洪钟一般的昂扬 。 非意识形态的意义挖掘 , 使他的诗歌偏重于具有汉语古典美学的抒情性 。 诗人企图通过情感去和解人生的困境 , 通过语言的意义去弥补生活的无意义 。
现实与历史、个人抱负、诗歌理想的悖论 , 在生生不息的写作之中转换为对事物神秘不可知的惊奇 , 奥秘的勘探成为诗人对存在意义的永远追问 。 这是当代诗歌书写非常悲壮的一面 , 一边面临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 , 一边面临诗歌书写艺术边界不断更新的挑战 。 幸好 , 我眼前的诗人刘红立是一个秋霜染鬓的沉思者 , 他端起酒杯 , 盯着远处 , 仿佛看见了什么 , 又仿佛没有看见什么 。 不管怎样 , 我相信他的老成 , 相信他的沉默 , 也相信他就是一幢苍茫而耀眼的老房子 。
“记忆的邮票 , 是"揭不开的
景象"贴上 , 发出去"疼痛或者甜蜜” 。 诗集《你走以后》基本上是从记忆出发 , 关于自然、亲情和内心的诗歌 。 一个诗人的成长与时代、种族和环境分不开 。 知青经验或者知青生活记忆更是深刻地培养了诗人的心性 , 铸就了诗人的基本语调:疼痛和甜蜜的交融 。 春夏秋冬 , 季节的轮回 , 表达了诗人自然主义的土地情怀 , 格物致知 , 诗人的想象力和思想力在心与物的对视之中得到了培养 。 白玉兰、红蜻蜓(603116,股吧)、夜雨、树影 , 还是初春的顿号 , 秋天的韵律 , 此刻诗人是安静的 , 细微的描写 , 不断呈现心灵的惊奇 。
诗人的生活是漂泊不定的 , 注定造就诗人的敏感和远离家园的孤独感 。 那么 , 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和故乡山水的思念成为诗人书写的永恒主题 , 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乡愁 , 在“行咏”诗歌之中 , 表现得非常强烈而潜在 。 “我是一匹冲锋陷阵的战马” , “在哪里去给灵魂找一个安稳的底座” , 包括《深秋藏地》和《边地组歌》 , 诗人的乡愁表现为入世的壮怀激烈 , 表现为神性力量对诗人的隐秘召唤 。 怀念、情调、怀旧和轻微伤感的诗语成为《你走以后》的主旋律 , 成为诗人诗歌生涯的出发地 。 《你走以后》形成的生命底色也成为刘红立诗歌语言的底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