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杨■农民工诗人赖杨刚:用诗歌给当下的农村立此存照
图片
农民工诗人赖杨刚 。
图片
赖杨刚和妻子赵敏合著的诗集《从绿色出发》 。
“又能够整整齐齐地穿上工作服/没心无肺地同扳手、钳子、润滑油/扮个可爱的鬼脸……”疫情平稳后工厂复工 , 赖杨刚回忆起在深圳打工的情景 , 写下《开工了》这首诗 。 虽然已经离开城市回到家乡 , “农民工诗人”仍是赖杨刚身上最大的标签 。 他喜欢这个称谓 , “这符合我的身份 , 更符合我对诗歌的追求 。 ”
今年四月 , 作为石棉本土诗人的代表 , 赖杨刚和妻子赵敏合著的诗集《从绿色出发》出版 。 这部诗集汇集了他十余年来创作的诗歌 , 从农民进城务工、规划拆迁、新农村建设 , 再到脱贫攻坚、返乡创业 , 他以农民工的视角记录了城市和农村的变革 。
贡嘎山下 , 大渡河畔 , 赖杨刚白天在工厂做工 , 黄昏在田地里干活 , 晚上在阁楼中写诗 , 用每天的生活滋养他的创作 , 用持续的写作践行他最初的理想 , “我的初心就是诗心 , 文学和生活从不矛盾 。
安靖坝的写诗少年
赖杨刚在石棉大渡河边的安靖坝长大 。 小时候在田间地头 , 父亲总是一边种田 , 一边将古体诗编成歌曲唱出来 。 父亲在田里唱 , 他跟在后面学 , 村里人因此叫他们“大破锣”和“小破锣” 。 常常是他们在这边唱不着调的自编古诗 , 河对岸安顺场的彝族同胞在唱山歌 。 这些在田野河畔听到的诗和歌 , 成为赖杨刚最早的文学启蒙 。
初中到石棉县城上学 , 是赖杨刚第一次离开乡村 。 同桌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同学 , 喜欢读诗和写诗 。 为了和同桌比肩 , 赖杨刚开始读席慕蓉的诗 , 模仿她的风格尝试写作 。 最初只是暗暗希望能和同桌一较高下 , 写着写着他慢慢发现 , 这些诗句似乎从一开始就潜藏在他体内 。
从那个时候开始 , 赖杨刚再也没停止过写诗 。 开始只是草稿纸上的自娱 , 后来这些诗歌陆续发表在报纸杂志上 。
毕业以后 , 赖杨刚被分配到县农机局上班 。 对于一个农村走出去的孩子 , 这份工作让他的父母为之自豪 。 工作之余 , 他坚持写作 , 不断发表作品 , 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作者 。 害怕自己坐井观天 , 他又参加了中文自考 , 如愿收到北大作家班的录取通知 。 但因为要脱产学习 , 单位领导坚决不同意 , 他只好放弃 。 不久以后 , 他又收到中国青年文代会的邀请 , 认为写诗无益于工作 , 领导仍然不同意他参加 。
这两件事让赖杨刚意识到 , 在家乡守着铁饭碗 , 似乎没有办法坚持自己的理想 。 1995年 , 不顾父母的反对 , 赖杨刚辞职南下 , 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
来自理解的力量
1995年底 , 在深圳一家石材厂 , 赖杨刚已经工作了大半年 。 因为性格直率惹了麻烦 , 他被这家工厂开除 。 一时找不到工作 , 身上的钱也快用光 , 为了节约住宿费 , 他甚至在广州郊外墓地里凑合 , 后来赖杨刚走投无路来到东莞 。
刚到东莞住进一家旅馆 , 他的整件行李被小偷偷走 , 里面除了衣服和几百块钱 , 大部分是他写诗的手稿 。 多年心血付之一炬 , 赖杨刚瞬间泄了气 , 似乎老天都不让他继续 , 他怀疑自己坚持的意义 。
第二天打开房门 , 看到行李放在门口 , 里面的手稿一张不少 。 小偷留了一张字条 , 说将钱先借走了 , 把这些手稿还回来 , 还希望不要走他的路 , 继续自己的文学梦想 。 小偷冒险将手稿送还 , 还留下这样一番肺腑之言 。 “文学的力量或许正在于此 , 能够打通人与人的界限 。 ”从那天开始 , 赖杨刚发誓 , “我要正常的生活 , 我也要继续自己的文学梦想 。 ”
他找到一家五金冲压厂工作 , 白天在厂里开冲床 , 晚上下了班就躲进工棚写作 。 独自在异乡打工 , 文字成为他唯一表达和宣泄的出口 , 创作欲比在家乡的时候更加强烈 。 看他独来独往 , 不与外界打交道 , 厂里一位大姐对他格外照顾 , 他一直心存感激 。
推荐阅读
- 华商政能量|圆满解决拖欠工资 高陵农民工送锦旗致谢
- 今明两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以上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以上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以上
- 农民如何让更多农民工长技能好就业
- 农民工今明两年全国将大规模培训农民工,每年培训超700万人次
- 人社部出台提升职业技能稳就业计划 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
- 人社部: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以上
- 农民工职业人社部: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以上
- 计划人社部出台提升职业技能稳就业计划 今明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7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