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女人,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 二 )


令人费解的是 , 在城里 , 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 , 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 , 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 , 这点我们无法理解 , 也不能忍受 。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 , 最后回城的我们这些知青 , 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 , 中国有句俗语:“不使老实人吃亏 。 ”我们希望 , 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 , 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 , 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 , 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 , 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 , 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 。 更重要的是 , 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 。 我们真诚地希望 , 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 。
此致
崇高的敬意
湖南省部分老知青
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
1982.10.7
信的落款本是“湖南省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 , 但当时人们担心因此而惹祸上身 , 萧芸干脆就由自己冒一回险 , 她把信的落款改为“湖南省部分老知青” , 加上“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 。
『』就是这个女人,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
文章图片

写好这封信后 , 萧芸又做了三件事:一是请三天假回了一趟老家 , 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 , 又添了几斤毛线 , 给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 , 如果出事了 , 让他马上提出离婚 , 以免受到株连 。 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
命运 , 就这样一再地被改变
信虽然已经写好 , 但寄给谁呢?萧芸想到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当编辑部主任的潘运告 。
此后 , 这封信便开始了它独特的旅程 。 潘运告接到信后 , 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 , 出版社党委在此信上附了呈辞 , 加盖了鲜红的印章 , 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公厅 。
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 , 派专人坐飞机到京请领导批示 , 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 , 成了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 。
『』就是这个女人,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
文章图片

1983年元旦刚过 , 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信访办去一趟 。 一进门 , 信访办主任就问:“你给省里写过信吗?”
“嗯 。 ”萧芸点头 。
“写的都是啥内容?”
“要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算入工龄中 。 ”
信访办主任仔细打量了一下萧芸 , 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你真有两下子 , 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 , 让我们信访办转告你 , 胡对知青待遇作了批示 , 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 。 ”
听到这里 , 萧芸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
【『』就是这个女人,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此举不仅改写了全国知青的命运 , 更为重要的是 , 全国8000万知青在广阔天地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由此得到了一种肯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