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三重考量

来源:中国新闻网视频:【两会30秒】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来源:中国新闻网(两会观察)中国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三重考量中新社北京5月22日电 (采访人员 王恩博)2020年 , 中国罕见地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但GDP“无数” , 不代表中国政府心中无数 。 22日披露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特殊安排 , 折射出疫情之下官方对经济发展的三重考量 。考量一:灵活安排 , 为应对不确定性留空间 。从趋势看 , 相较于以往盯住某个具体数字 , 在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的当下 , 中国政府对于年度GDP增速目标的安排已愈加灵活 。2016年以来 , 从以“区间”方式设定增长预期目标 , 到用“左右”二字为增长数字增添弹性 , 政府工作报告中目标微调的背后 , 是官方对增长速度的淡化和对发展质量的强调 。从现实看 , 为防控疫情 , 中国经济付出巨大代价 , 一季度GDP出现负增长 。 当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 , 中国发展亦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预计 , 中国经济将从常规增长模式转入相当长时期的“战疫增长”模式 。非常时期面对空前挑战 , 充分估计困难是应有之义 。 报告在确定今年增长目标时 , 亦需要考虑疫情可能的走向 , 并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风险容忍度相结合 。而此番不设增速具体目标的特殊安排 , 一方面为应对潜在风险“冒头”留足了灵活应对的政策空间;另一方面又有助于避免目标数字过高导致宏观政策“用力过猛”等副作用 。考量二:守住底线 , 为渡过难关赢时间 。应对挑战 , 要留出腾挪空间 , 也要守好底线 。 尽管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 但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清晰可见 。报告明确指出 , 这样做 , 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 “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 。事实上 , 自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以来 , 这一概念就被视作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所在 。 而越是不确定性增加 , 守住底线的意义就越大 。拆解“六保”内容 , 其无不是疫情下的当务之急 , 更是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的艰巨任务 。如受疫情冲击中国就业压力加大 , 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居“六保”前两位 , 凸显官方对基本民生的关切 。 而作为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单位 , 保市场主体又有助于防止疫情对经济影响从短期发展为长期 , 从而为兜底民生奠定基础 。一旦保住了这三者 , 就会带来收入 , 拉动消费 , 扩大市场需求 , 从而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 , 为渡过难关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考量三:着眼长远 , 为结构改革保驾护航 。随着3、4月份经济运行情况出现好转 , 各方已形成一个共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直以来 , 中国都坚持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 其标志之一 , 就是早已确定要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获取经济长期增长的红利 。尽管疫情带来巨大冲击 , 但中国不能乱了发展阵脚 , 仍需把解决短期问题和化解长期矛盾相结合 , 把应对外部挑战和破解内部难题相结合 。由此就不难理解 , 为何报告提出要用改革开放办法 , 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 , 拉动市场、稳定增长 , 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 而淡化具体增速 , 有助于避免各方在下行压力加大之时再度背上“数字包袱” , 从而为改革创造更大空间 。对此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 , 宏观基本指标的稳定 , 重要的不是靠拼速度来支持 , 而是靠调结构转方式来保障加以支持 。 “结构的变化、方式的调整 , 这才是中国战胜疫情冲击的主要途径、根本出路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