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华为弃用京东方的背后,国产柔性屏行业必须靠技术突围( 二 )


另外还有一点 , 现在是柔性屏产业链的发展初期 , 所以差异化技术带来的终端差异 , 尤其在成本和性能上 , 自然也非常明显 。某种程度上 , 也可以说是不同的技术路线会为厂商提供不同的起跑速度和加速度 。
量产和产能的较量
更好的面板更贵 , 所以华为转用三星面板 , 成本显然不是主因 , 不过从前面提到的供货能力来看 , 产能一定是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虽然是柔性屏产业的起步阶段 , 但从整个C端市场的表现来看 , 消费者对折叠屏手机的尝鲜热情很大 , 折叠屏产能的需求远比想象中要大 。对几家柔性屏供货商而言 , 是否具备量产能力 , 以及产能的大小 , 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
从目前各品牌折叠手机公布的销售数据来看 , 显然三星柔性屏的量产能力要大幅领先于京东方 。但同时 , 最早发布折叠屏手机的柔宇科技也不能忽视 , 据柔宇科技方面提供的信息 , 早在2018年年中 , 柔宇科技就实现了全柔性屏的量产 , 而且目前的产能也在不断扩大 , 据悉其一期产能为每年280万片 , 二期建成后的产能则可以达到每年880万片 。站在终端市场的需求来看 , 柔宇科技的量产能力和产能规模 , 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头部手机品牌的大批量的出货需求 。
对尚处发展初期的柔性屏来说 , 越早量产就越能在成本上拥有更大的优势 , 并辐射到终端设备上 , 形成比较可观的竞争价格 。以现在的情况看 , 如果华为真的转向使用三星的柔性面板 , 其实对三星而言也会产生负担 , 毕竟华为的折叠屏手机需求并不小 。而且年初也有消息指出 , 三星在加速扩张AMOLED折叠屏的产能 。
对比来看 , 在这场产能战中 , 柔宇科技的产能设计目前足以应付整个折叠屏市场的需求 , 而且由于在技术上占有优势 , 因而随着柔宇科技产能的不断扩大 , 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幕量产的成本优势也会得到进一步放大 。
『技术』华为弃用京东方的背后,国产柔性屏行业必须靠技术突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深挖应用潜力
各家追逐柔性屏产能的目的 , 不仅仅在于折叠屏手机更高的出货量 , 其实还指向了柔性屏可能应用的其他终端产品 。除手机外 , 在汽车行业、家居行业 , 甚至在运动时尚行业 , 各家厂商也在不断尝试与柔性屏融合的可能 。其中柔宇科技的表现非常积极 , 在手机行业之外 , 柔宇科技还与LV合作制作了带屏包包 , 也和空客联合开发了机内显示屏等 。
【『技术』华为弃用京东方的背后,国产柔性屏行业必须靠技术突围】柔性屏厂商们不断为柔性屏寻找新的应用场景 , 无形中也在激发柔性屏的应用潜力 , 为其打开了更大的市场 。但柔性屏作为可弯折的屏幕材料 , 它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 根本上说还是取决于它的特性 , 即性能决定应用能力 。在越复杂越多元化的场景下应用 , 自然会对柔性屏带来越多的未知考验 。
以柔宇科技目前的各色应用实践来看 , 基于技术上的优势 , 其柔性屏尝试的应用场景已经比较多 , 从这个方面来看 , 柔宇科技的柔性屏特性存在的诸多优势 , 的确为其在应用场景上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 从而领先对手不少 , 尤其是轻薄的特性 , 能够让柔性屏在不少特殊场景下得到应用 。总体来说 , 柔性屏的应用挖掘还有很大的空间 。
『技术』华为弃用京东方的背后,国产柔性屏行业必须靠技术突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柔性屏的未来制胜点
IoT大潮下 , 传统硬件嵌屏已经是一个明显趋势 , 而柔性屏的特性决定了其能在这种趋势下应用于很多极端场景 。目前虽然柔性屏产业刚刚起步 , 技术升级、应用创新、终端试错依然是主要任务 , 但折叠手机等主流终端的成熟 , 会逐渐带动柔性屏对C端市场的广泛渗透 。有关柔性屏的未来发展 , 有机构曾给出预测 , 2021年柔性AMOLED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66亿美元 , 市场占有率将达到73% 。


推荐阅读